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应急避难场所与评价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2.1 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 | 第14页 |
2.2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发展及研究 | 第14-18页 |
2.2.1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发展及研究 | 第14-16页 |
2.2.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发展及研究 | 第16-18页 |
2.3 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的相关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2.3.1 加权评分法 | 第18页 |
2.3.2 vorinoi图法 | 第18页 |
2.3.3 模糊评价 | 第18-19页 |
2.3.4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19页 |
2.3.5 最大覆盖区位法 | 第19页 |
2.3.6 GIS空间分析及GIS技术等 | 第19-20页 |
2.3.7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范围界定 | 第22-26页 |
3.1 绵阳市地理概况 | 第22页 |
3.2 绵阳市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3.3 绵阳市灾害情况 | 第23-25页 |
3.4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基于网络分析法及GIS技术在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中的应用 | 第26-52页 |
4.1 网络分析法 | 第26页 |
4.2 GIS及其理论 | 第26-27页 |
4.3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中采用网络分析法计算的相关指标 | 第27-28页 |
4.3.1 实际服务范围 | 第27页 |
4.3.2 场所利用率 | 第27页 |
4.3.3 与周边防灾救灾设施的距离 | 第27-28页 |
4.4 采用网络分析法对于传统缓冲区分析法所具有的优势 | 第28-29页 |
4.5 实证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 第29-48页 |
4.5.1 绵阳市相关资料收集 | 第29-34页 |
4.5.2 研究区医疗、消防、警察等据点相关数据资料及布点 | 第34-39页 |
4.5.4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服务范围 | 第39-40页 |
4.5.5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场所利用率 | 第40-43页 |
4.5.6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场所与周边防灾救灾设施的距离 | 第43-48页 |
4.6 小结 | 第48-52页 |
4.6.1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服务范围 | 第48-49页 |
4.6.2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场所利用率 | 第49-50页 |
4.6.3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与周边防灾救灾设施的距离 | 第50-52页 |
第五章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体系建立 | 第52-74页 |
5.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第52-53页 |
5.1.1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5.1.2 层次分析法(AHP)的研究步骤 | 第53页 |
5.2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5.2.1 选取评价因子的标准 | 第53-54页 |
5.2.2 初拟评价因子 | 第54-55页 |
5.2.3 修订评价因子 | 第55-57页 |
5.2.4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57页 |
5.3 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方法 | 第57-65页 |
5.3.1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7-58页 |
5.3.2 权重值的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5.3.3 AHP专家问卷调查 | 第60页 |
5.3.4 构造专家问卷的判断矩阵 | 第60-62页 |
5.3.5 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第62页 |
5.3.6 因子层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第62-63页 |
5.3.7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63-65页 |
5.4 专家群组意见综合 | 第65-70页 |
5.5 专家打分问卷调查 | 第70-72页 |
5.5.1 专家打分问卷调查 | 第70页 |
5.5.2 专家打分问卷统计 | 第70-72页 |
5.6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 | 第74-83页 |
6.1 利用网络分析法及GIS技术得到的评价指标 | 第74-75页 |
6.2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其他评价因子的数据统计 | 第75-78页 |
6.2.1 开放空间比 | 第75-76页 |
6.2.2 场所内建筑结构 | 第76页 |
6.2.3 连接的道路最大宽度 | 第76-77页 |
6.2.4 连接应急避难场所的路网密度 | 第77-78页 |
6.3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指标统计 | 第78-80页 |
6.4 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 | 第80-81页 |
6.5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7.1 结论 | 第83-85页 |
7.1.1 论文创新点 | 第83页 |
7.1.2 网络分析法得出的结论 | 第83-84页 |
7.1.3 层次分析法对绵阳市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得出的结论 | 第84-85页 |
7.2 后续研究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120页 |
附录一 | 第87-93页 |
附录二 | 第93-97页 |
附录三 | 第97-100页 |
附录四 | 第100-105页 |
附录五 | 第105-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