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城市雨洪管理的模型应用 | 第13-15页 |
1.4. 植草沟的发展 | 第15-18页 |
1.4.1. 植草沟的设计发展 | 第16-17页 |
1.4.2. 植草沟的研究发展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北京市道路径流监测及影响分析 | 第21-24页 |
2.1. 北京市降雨量分析 | 第21-22页 |
2.2. 采样点及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3.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3. 试验内容与试验方法 | 第24-37页 |
3.1. 试验装置的设计 | 第24-28页 |
3.2. 试验流程 | 第28-29页 |
3.3. 实验用水 | 第29页 |
3.4. 试验安排 | 第29-34页 |
3.5. 采样与分析项目测试方法 | 第34-37页 |
4. 植草沟系统对道路地表径流的调蓄效应研究 | 第37-45页 |
4.1. 土壤入渗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4.2. 适宜代替回填土填料选择分析 | 第38-39页 |
4.2.1. 十种填料物理性质比较结果 | 第38-39页 |
4.2.2. 十种填料透水性能比较结果 | 第39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4.3.1. 植草沟具有延缓产流时间的作用 | 第39-40页 |
4.3.2. 植草沟具有增加入渗量的作用 | 第40-42页 |
4.3.3. 植草沟水量平衡关系 | 第42-43页 |
4.3.4. 10cm高出水口条件下植草沟的调蓄效应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植草沟系统对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研究 | 第45-48页 |
5.1. 水质配定结果 | 第45页 |
5.2. 植草沟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 | 第45-46页 |
5.3. 植被覆盖率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基于SWMM模型对植草沟系统的模拟研究 | 第48-60页 |
6.1. SWMM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数据的准备 | 第48-50页 |
6.1.1.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6.1.2. 模型基本参数的率定 | 第49页 |
6.1.2.1. 参数的获取方法 | 第49页 |
6.1.2.2. 参数的率定结果 | 第49页 |
6.1.3. 雨型数据的准备 | 第49-50页 |
6.2. 模型的检验 | 第50-52页 |
6.2.1 模型吻合度检验 | 第50-51页 |
6.2.2. 模型参数敏感度检验 | 第51-52页 |
6.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6.3.1. 实测参数与选择参数对比结果 | 第52页 |
6.3.2. 模型模拟出水量结果对比 | 第52-53页 |
6.3.3. 模型参数敏感度 | 第53-54页 |
6.4.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6.4.1. 不同重现期下植草沟的水量调蓄结果 | 第54-55页 |
6.4.2. 不同渗透系数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 第55-56页 |
6.4.3. 不同洼蓄存储深度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 第56-57页 |
6.4.4. 不同汇水面积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 第57页 |
6.4.5. 不同纵向坡度 | 第57-58页 |
6.4.6. 植草沟洪水量分析 | 第5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7. 植草沟水力负荷分析及经济性能评价 | 第60-64页 |
7.1. 植草沟水力负荷分析 | 第60-61页 |
7.2. 植草沟的经济性能评价 | 第61-63页 |
7.2.1. 植草沟的管理维护 | 第61-62页 |
7.2.2. 植草沟的经济评价 | 第62-6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64-67页 |
8.1. 结论 | 第64-65页 |
8.2. 建议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