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已有能力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综述 | 第13页 |
1.2.2 其他能力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述评 | 第17-28页 |
2.1 行为选择理论述评: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 第17-22页 |
2.1.1 效用理论 | 第18-19页 |
2.1.2 偏好理论 | 第19-20页 |
2.1.3 自利最大化理论 | 第20-21页 |
2.1.4 理性理论 | 第21-22页 |
2.2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述评:向主体视角的转变 | 第22-25页 |
2.2.1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 | 第23-24页 |
2.2.2 发展理论的转变方向 | 第24-25页 |
2.3 区域功能分工理论述评:对空间功能的关注 | 第25-26页 |
2.4 阿马蒂亚·森能力理论概述: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对阿马蒂亚·森能力理论的拓展 | 第28-37页 |
3.1 对能力理论基本概念的拓展 | 第28-32页 |
3.1.1 自由与可行能力 | 第28-29页 |
3.1.2 资源与可行能力 | 第29-30页 |
3.1.3 权利与可行能力 | 第30-31页 |
3.1.4 理性与可行能力 | 第31-32页 |
3.2 对能力理论与主体、客体关系的拓展 | 第32-37页 |
3.2.1 可行能力与主体 | 第32-34页 |
3.2.2 可行能力与客体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研究框架 | 第37-47页 |
4.1 能力视角下的区域发展 | 第37-40页 |
4.1.1 区域发展的主体 | 第37-38页 |
4.1.2 区域发展的约束 | 第38-40页 |
4.2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 | 第40-44页 |
4.2.1 区域发展能力的内涵 | 第40-41页 |
4.2.2 区域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41-42页 |
4.2.3 区域发展能力的培育路径 | 第42-44页 |
4.3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与区域经济学 | 第44-47页 |
4.3.1 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难点 | 第44-45页 |
4.3.2 对完善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培育区域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47-52页 |
5.1 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概述 | 第47-49页 |
5.1.1 1949-1978 年的区域经济政策 | 第47-48页 |
5.1.2 1979-1991年的区域经济政策 | 第48页 |
5.1.3 1992年至今的区域经济政策 | 第48-49页 |
5.2 能力视角下的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5.2.1 统筹考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各地区的主体功能 | 第49-50页 |
5.2.2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区域发展的制度体系 | 第50-51页 |
5.2.3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区域政策的引导作用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