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蓄能保温集装箱热工特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集装箱概述 | 第11-13页 |
1.2.1 集装箱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2 集装箱的分类 | 第12页 |
1.2.3 保温集装箱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相变蓄能技术概述 | 第13-15页 |
1.3.1 相变蓄能材料的分类和选择 | 第14页 |
1.3.2 相变蓄能材料及其热工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1.4.2 课题创新性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集装箱保温方式的设计 | 第17-28页 |
2.1 气象资料 | 第17-18页 |
2.2 集装箱保温方式设计 | 第18页 |
2.3 保温材料的选择 | 第18-19页 |
2.4 相变蓄能材料的遴选 | 第19-22页 |
2.4.1 相律、相图理论 | 第19-20页 |
2.4.2 相变机理 | 第20-21页 |
2.4.3 相变蓄能材料的遴选 | 第21-22页 |
2.4.4 氯化钠溶液的热物性参数 | 第22页 |
2.5 保温层及相变材料层厚度关系的计算 | 第22-26页 |
2.6 保温层、相变材料层厚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2.6.1 相变材料层厚度的估算 | 第26页 |
2.6.2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集装箱模型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实验验证 | 第28-57页 |
3.1 集装箱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3.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30-32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30页 |
3.2.2 控制方程 | 第30-32页 |
3.2.3 界条件 | 第32页 |
3.3 计算区域离散化 | 第32-34页 |
3.3.1 网格生成技术 | 第32-33页 |
3.3.2 GAMBIT简介及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4 控制方程离散与求解 | 第34-37页 |
3.4.1 控制方程离散 | 第34-35页 |
3.4.2 离散方程的求解 | 第35-37页 |
3.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7页 |
3.5.1 集装箱内温度场分析 | 第37-43页 |
3.5.2 相变材料液相率分析 | 第43-47页 |
3.6 集装箱模型实验 | 第47-54页 |
3.6.1 实验台的搭建 | 第47-48页 |
3.6.2 实验原理 | 第48页 |
3.6.3 实验方案 | 第48-50页 |
3.6.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3.7 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3.7.1 实验与模拟对比 | 第54-55页 |
3.7.2 对比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集装箱数学物理模型的仿真模拟 | 第57-75页 |
4.1 研究对象物理模型 | 第57-58页 |
4.1.1 相变材料浓度选择的物理模型 | 第57-58页 |
4.1.2 集装箱保温层不同厚度模型 | 第58页 |
4.2 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74页 |
4.3.1 网格无关性分析 | 第59页 |
4.3.2 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结果分析 | 第59-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页 |
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