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页 |
第五节 研究整体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计划行为理论 | 第17页 |
二、创业机会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创业拼凑 | 第18-21页 |
一、创业拼凑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二、创业拼凑的结果变量研究 | 第20-21页 |
三、创业拼凑的研究评述 | 第21页 |
第三节 创业机会识别 | 第21-23页 |
一、创业机会识别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创业机会识别的前因变量 | 第22页 |
三、创业机会识别的维度划分 | 第22-23页 |
四、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评述 | 第23页 |
第四节 创业警觉性 | 第23-25页 |
一、创业警觉性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二、创业警觉性的维度划分 | 第24-25页 |
三、创业警觉性的研究评述 | 第25页 |
第五节 关系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一、创业拼凑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相关研究 | 第25页 |
二、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三、创业拼凑与创业警觉性关系相关研究 | 第26页 |
四、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创业拼凑与创业机会识别 | 第27页 |
第二节 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创业拼凑对创业警觉性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 | 第29-30页 |
第五节 理论模型构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2-35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32-34页 |
一、创业拼凑 | 第32页 |
二、创业警觉性 | 第32-33页 |
三、创业机会识别 | 第33页 |
四、控制变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第34-35页 |
一、样本选择 | 第34页 |
二、调研对象选择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5-53页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信度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效度分析 | 第37-43页 |
一、创业拼凑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7-39页 |
二、创业警觉性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9-41页 |
三、创业机会识别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2-43页 |
五、区分效度 | 第43页 |
第四节 模型假设检验 | 第43-49页 |
一、路径分析 | 第44-48页 |
二、中介作用验证 | 第48-49页 |
第五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9-53页 |
一、创业拼凑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49-50页 |
二、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0-51页 |
三、创业拼凑对创业警觉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51页 |
四、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机制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53-60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总结 | 第53-55页 |
一、创业拼凑、创业警觉性和创业机会识别的维度划分验证 | 第53页 |
二、主要研究结论 | 第53-55页 |
第二节 管理启示 | 第55-57页 |
一、理论启示 | 第55-56页 |
二、实践启示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60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57-58页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