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其他论文

督脉与膀胱经红外辐射轨迹及其导热特性的比较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引言第11-13页
研究对象与器材第13-15页
    1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1 一般资料第13页
        1.2 纳入标准第13页
        1.3 排除标准第13页
        1.4 脱落标准第13页
        1.5 注意事项第13-14页
    2 研究器材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8页
    1 观测部位第15-16页
    2 观测指标第16页
    3 实验时间第16页
    4 测试过程第16-17页
    5 数据统计处理第17页
    6 实验流程图第17-18页
研究结果第18-24页
    1 督脉与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特征及艾灸三组穴位对其影响第18-20页
        1.1 不同状态下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显现情况第18-19页
        1.2 自然状态下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表现第19页
        1.3 艾灸对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影响第19-20页
    2 艾灸三组穴位对督脉线上体表温度的影响第20-22页
    3 艾灸三组穴位对膀胱经内侧线上体表温度的影响第22-23页
    4 艾灸至阳穴对督脉线上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第23页
    5 艾灸膈俞穴对膀胱经内侧线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第23-24页
分析与讨论第24-40页
    1 研究理论第24-32页
        1.1 经脉的循行第25-27页
        1.2 经络现象第27-29页
        1.3 红外热像技术在经络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第29-31页
        1.4 微循环血流量在观察经脉线上能量代谢的运用第31-32页
    2 研究思路分析第32-38页
        2.1 经脉的选择第32-33页
        2.2 选穴依据第33页
        2.3 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特征指标第33-36页
        2.4 论督脉为“阳脉之海”与命门为“阳气之根”第36-38页
    3 研究结果讨论第38-39页
        3.1 命门对督脉线上IRRTM的影响第38-39页
        3.2 艾灸至阳穴督脉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特异性表现第39页
    4 问题与展望第39-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附录第45-48页
文献综述第48-54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历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痰和瘀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中贡献度研究
下一篇:郁金和华泽兰的抗糖尿病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