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运输与设备论文--井下运输与设备论文--输送机运输论文

大功率带式输送机机架参数化设计系统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2 研究目的第15页
        1.2.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19页
        1.3.1 机架理论计算与分析第16-17页
        1.3.2 机架参数化建模技术第17页
        1.3.3 机架参数化有限元强度分析第17-18页
        1.3.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小结第20-22页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第22-3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系统设计目标第22-23页
    2.3 系统总体结构与框架设计第23-25页
        2.3.1 系统结构第23-24页
        2.3.2 框架设计第24-25页
    2.4 系统功能设计第25-27页
        2.4.1 机架理论计算分析第26页
        2.4.2 机架参数化建模第26页
        2.4.3 机架参数化强度分析第26页
        2.4.4 用户帮助第26-27页
    2.5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第27-29页
        2.5.1 开发平台第27页
        2.5.2 开发工具第27-28页
        2.5.3 开发语言第28-29页
    2.6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机架理论计算分析子系统第30-52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带式输送机结构组成第30-31页
    3.3 带式输送机辅助设计第31-42页
        3.3.1 圆周驱动力第31-39页
        3.3.2 输送带张力第39-42页
    3.4 带式输送机机架结构第42-44页
        3.4.1 机架概述第42页
        3.4.2 驱动架结构第42-43页
        3.4.3 卸载架结构第43-44页
    3.5 带式输送机机架工况和受力分析第44-51页
        3.5.1 工况分析第44-45页
        3.5.2 理论分析与计算第45-49页
        3.5.3 数字化设计第49-51页
    3.6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机架参数化建模子系统第52-72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NX应用现状及二次开发概述第52-54页
        4.2.1 NX应用现状第52页
        4.2.2 NX二次开简介第52-53页
        4.2.3 NX二次开发流程第53-54页
    4.3 NX二次开发工具集第54-55页
    4.4 NX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第55-62页
        4.4.1 环境变量配置第55-56页
        4.4.2 项目结构准备第56-57页
        4.4.3 对话框UI制作第57页
        4.4.4 菜单制作第57-59页
        4.4.5 项目模板搭建第59-62页
    4.5 参数化建模方法及过程第62-67页
        4.5.1 NXOpenAPI与NXOpenC++协同开发的参数化建模第63-64页
        4.5.2 模型表达式与NXOpenC++的参数化建模第64-65页
        4.5.3 JA录制与NXOpenC++的参数化建模第65-67页
    4.6 参数化建模方法对比第67页
    4.7 系统实例运行第67-71页
    4.8 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机架参数化强度分析子系统第72-90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有限单元法概论第72-73页
        5.2.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第72页
        5.2.2 有限元法实施基本过程第72-73页
        5.2.3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第73页
    5.3 有限元模型计算原则及力学模型简化第73-74页
    5.4 系统总体设计第74-77页
        5.4.1 设计原则第74-75页
        5.4.2 系统结构第75-76页
        5.4.3 基本原理第76-77页
    5.5 CAE分析实现第77-86页
        5.5.1 分析界面第77-78页
        5.5.2 分析参数输入第78-79页
        5.5.3 APDL文档生成第79-81页
        5.5.4 ANSYS调用计算第81页
        5.5.5 结果文件输出第81-86页
    5.6 系统关键技术第86-87页
        5.6.1 ANSYS工作模式及路径设置第86页
        5.6.2 数据流的winform写入与读取技术第86-87页
        5.6.3 云图的winform获取与销毁第87页
    5.7 小结第87-90页
第六章 用户帮助子系统第90-98页
    6.1 引言第90页
    6.2 总体设计第90页
    6.3 关键技术第90-93页
        6.3.1 帮助文件制作第90-92页
        6.3.2 帮助文件调用第92-93页
    6.4 系统运行第93-96页
    6.5 小结第96-98页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第98-110页
    7.1 引言第98页
    7.2 平台测试第98-102页
        7.2.1 测试目的第98页
        7.2.2 测试原则第98-99页
        7.2.3 测试内容第99页
        7.2.4 测试方法第99页
        7.2.5 测试步骤第99-102页
        7.2.6 测试结论第102页
    7.3 企业应用第102-104页
    7.4 应用实例分析第104-108页
        7.4.1 输送机主要阻力计算实例第104-105页
        7.4.2 参数化模型创建实例第105-107页
        7.4.3 参数化CAE分析实例第107-108页
    7.5 小结第108-11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8.1 工作总结第110-111页
    8.2 主要结论第111页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聚焦形貌恢复的采煤机截齿磨损测量分析
下一篇:1m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应力场分布及支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