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2 序参量 | 第24页 |
2.1.3 协同度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协同学理论 | 第25页 |
2.2.2 创新理论 | 第25-26页 |
2.2.3 综合评价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机理分析 | 第27-38页 |
3.1 区域创新系统中要素的协同作用关系分析 | 第27-32页 |
3.1.1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7-29页 |
3.1.2 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关系 | 第29-31页 |
3.1.3 各要素协同作用关系的关键因素 | 第31-32页 |
3.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32-34页 |
3.2.1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内涵 | 第32-33页 |
3.2.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产生的条件 | 第33-34页 |
3.2.3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产生的过程 | 第34页 |
3.3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模型构建 | 第34-38页 |
3.3.1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模型 | 第35-37页 |
3.3.3 模型中主要模块分析 | 第37-38页 |
第4章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识别体系构建 | 第38-53页 |
4.1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的原理分析 | 第38页 |
4.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6页 |
4.2.1 构建的原则与流程 | 第38-40页 |
4.2.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指标体系框架 | 第40-43页 |
4.2.3 指标体系筛选与确定 | 第43-46页 |
4.3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方法 | 第46-53页 |
4.3.1 识别方法的选择原则 | 第46页 |
4.3.2 一种基于竞优理论的序参量识别方法 | 第46-51页 |
4.3.3 方法的适用性证明与分析 | 第51-53页 |
第5章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模型 | 第53-60页 |
5.1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原理 | 第53-55页 |
5.1.1 云的概念 | 第53-54页 |
5.1.2 云发生器 | 第54-55页 |
5.2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模型构建 | 第55-57页 |
5.2.1 主序参量的隶属云模型构建 | 第55-56页 |
5.2.2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方法 | 第56-57页 |
5.3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的判定标准与管控策略 | 第57-60页 |
5.3.1 协同度的判定标准 | 第57-58页 |
5.3.2 管控策略 | 第58-60页 |
第6章 例证分析:辽宁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测量 | 第60-72页 |
6.1 辽宁省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现状概述 | 第60页 |
6.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识别 | 第60-64页 |
6.2.1 主旋律的提取 | 第60-63页 |
6.2.2 不同层次下序参量的识别 | 第63-64页 |
6.3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 | 第64-70页 |
6.4 辽宁省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分析及管控策略 | 第70-7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