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技术发展与革新论文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模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20页
        1.2.1 国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第14-16页
        1.2.2 国内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第16-19页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3-2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5页
        2.1.1 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概念第23-24页
        2.1.2 序参量第24页
        2.1.3 协同度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27页
        2.2.1 协同学理论第25页
        2.2.2 创新理论第25-26页
        2.2.3 综合评价理论第26-27页
第3章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机理分析第27-38页
    3.1 区域创新系统中要素的协同作用关系分析第27-32页
        3.1.1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第27-29页
        3.1.2 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关系第29-31页
        3.1.3 各要素协同作用关系的关键因素第31-32页
    3.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产生机理分析第32-34页
        3.2.1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内涵第32-33页
        3.2.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产生的条件第33-34页
        3.2.3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产生的过程第34页
    3.3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模型构建第34-38页
        3.3.1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作用机理分析第34-35页
        3.3.2 基于序参量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模型第35-37页
        3.3.3 模型中主要模块分析第37-38页
第4章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识别体系构建第38-53页
    4.1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的原理分析第38页
    4.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指标体系构建第38-46页
        4.2.1 构建的原则与流程第38-40页
        4.2.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指标体系框架第40-43页
        4.2.3 指标体系筛选与确定第43-46页
    4.3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识别方法第46-53页
        4.3.1 识别方法的选择原则第46页
        4.3.2 一种基于竞优理论的序参量识别方法第46-51页
        4.3.3 方法的适用性证明与分析第51-53页
第5章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模型第53-60页
    5.1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原理第53-55页
        5.1.1 云的概念第53-54页
        5.1.2 云发生器第54-55页
    5.2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模型构建第55-57页
        5.2.1 主序参量的隶属云模型构建第55-56页
        5.2.2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方法第56-57页
    5.3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的判定标准与管控策略第57-60页
        5.3.1 协同度的判定标准第57-58页
        5.3.2 管控策略第58-60页
第6章 例证分析:辽宁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测量第60-72页
    6.1 辽宁省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现状概述第60页
    6.2 区域创新系统协同过程中序参量的识别第60-64页
        6.2.1 主旋律的提取第60-63页
        6.2.2 不同层次下序参量的识别第63-64页
    6.3 基于隶属云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测量第64-70页
    6.4 辽宁省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度分析及管控策略第70-72页
第7章 结论第72-74页
附录第74-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国有企业改革思想研究
下一篇: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以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