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分布数值模拟及油品超声波降粘脱硫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超声波声场分布数值模拟 | 第16-18页 |
1.2.2 油品降粘技术 | 第18-22页 |
1.2.3 油品脱硫技术 | 第22-2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数值模拟优化超声波声场分布 | 第29-51页 |
2.1 模拟方法 | 第29-33页 |
2.1.1 模型简化和模拟控制方程 | 第30-31页 |
2.1.2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网格的划分 | 第31-33页 |
2.2 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33-48页 |
2.2.1 水介质中声压分布模拟结果 | 第33-36页 |
2.2.2 筛选最佳换能器分布形式 | 第36-40页 |
2.2.3 优化反应腔尺寸 | 第40-44页 |
2.2.4 优化输油管线换能器布置 | 第44-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三章 超声波降粘系统方案设计 | 第51-63页 |
3.1 超声波设备组成概述 | 第51-52页 |
3.1.1 超声波反应器 | 第51页 |
3.1.2 超声波发生器 | 第51页 |
3.1.3 超声波换能器 | 第51-52页 |
3.2 第一代超声波设备 | 第52-53页 |
3.3 第二代超声波设备 | 第53-54页 |
3.4 超声波反应腔降粘系统方案 | 第54-58页 |
3.4.1 降粘系统总体设计 | 第54页 |
3.4.2 超声波发生器选用 | 第54-55页 |
3.4.3 超声波反应腔设计 | 第55页 |
3.4.4 超声波换能器的设计及布置 | 第55-57页 |
3.4.5 泵的选型 | 第57-58页 |
3.4.6 流量计的选用 | 第58页 |
3.5 输油管线降粘系统方案 | 第58-61页 |
3.5.1 降粘系统总体设计 | 第58-59页 |
3.5.2 输油管线换能器布置形式设计 | 第59页 |
3.5.3 泵的选型 | 第59-60页 |
3.5.4 流量计的选用 | 第60-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渣油超声波降粘实验 | 第63-87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3-70页 |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3-66页 |
4.1.2 对比油浴和超声波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1.3 单因素超声波降粘实验方法 | 第67页 |
4.1.4 降粘机理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4.1.5 响应曲面法设计的三因素三水平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4.1.6 降粘效果保持的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4.2 重质渣油降粘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0-77页 |
4.2.1 对比油浴和超声波实验 | 第70页 |
4.2.2 单因素超声波降粘实验 | 第70-72页 |
4.2.3 降粘机理实验 | 第72-73页 |
4.2.4 响应曲面法设计的三因素三水平实验 | 第73-76页 |
4.2.5 降粘效果保持实验 | 第76-77页 |
4.3 超重质渣油降粘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7-85页 |
4.3.1 对比油浴和超声波实验 | 第77页 |
4.3.2 单因素超声波降粘实验 | 第77-79页 |
4.3.3 降粘机理实验 | 第79-80页 |
4.3.4 响应曲面法设计的三因素三水平实验 | 第80-84页 |
4.3.5 降粘效果保持实验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超声波辅助原油氧化脱硫实验 | 第87-99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7-91页 |
5.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7-88页 |
5.1.2 超声波与未超声波处理对比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5.1.3 单因素氧化脱硫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5.1.4 响应曲面法设计的三因素三水平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5.1.5 脱硫机理实验方法 | 第91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5.2.1 超声波与未超声波处理对比实验 | 第91-92页 |
5.2.2 单因素氧化脱硫实验 | 第92-93页 |
5.2.3 响应曲面法设计的三因素三水平实验 | 第93-95页 |
5.2.4 脱硫机理实验 | 第95-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1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