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3-15页 |
一、新型农村 | 第13页 |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 第13-14页 |
三、在地化设计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一、新农村公共空间的设计 | 第16页 |
二、乡土文化再延续的设计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当代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分析 | 第20-36页 |
第一节 政府推进关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 | 第20-22页 |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 第20页 |
二、政府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契机 | 第22-30页 |
一、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现状 | 第22页 |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在地化设计案例分析 | 第22-27页 |
三、当前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 第27-29页 |
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基于不同视角下的人群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与思考 | 第30-33页 |
一、基于农民需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空间 | 第30-31页 |
二、设计师对新农村文化空间设计的有关思考 | 第31-32页 |
三、政府、企业、游客等角色的诉求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在地化设计策略—以胪雷村片区改造为例 | 第36-56页 |
第一节 胪雷村的基本情况概述 | 第36-45页 |
一、胪雷村由来及发展演变 | 第36-37页 |
二、胪雷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 第37-41页 |
三、胪峰陈氏祠堂基本概况及现状 | 第41-45页 |
第二节 胪雷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项目的形势分析 | 第45-47页 |
一、项目的形势分析 | 第45-47页 |
二、村民的意愿 | 第47页 |
第三节 胪雷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在地化设计策略 | 第47-55页 |
一、产业策略 | 第48-51页 |
二、运营策略 | 第51页 |
三、空间设计策略 | 第51-54页 |
四、品牌形象策略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胪雷村陈氏祠堂的配套文化空间设计实践 | 第56-74页 |
第一节 胪雷村公共文化景观的整体规划 | 第56-64页 |
一、规划思路的确立 | 第56-57页 |
二、设计定位与理念 | 第57页 |
三、总体规划布局 | 第57-59页 |
四、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 第59-64页 |
第二节 文化馆室内空间设计 | 第64-72页 |
一、设计定位与理念 | 第64-65页 |
二、在地化的设计元素 | 第65-66页 |
三、平面功能布局 | 第66-68页 |
四、区域设计分析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8页 |
一、结论 | 第74页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74-76页 |
三、讨论 | 第76-78页 |
附录1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