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 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一)综合研究 | 第8-9页 |
(二)人物形象研究 | 第9页 |
(三)社会学、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 第9-10页 |
(四)比较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关键词释义 | 第13-15页 |
(一)“文化语境” | 第13-14页 |
(二)“声音” | 第14页 |
(三)“情节” | 第14-15页 |
(四)“人物中的意识形态性” | 第15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一章“斗地主”场景的多重聚焦 | 第16-32页 |
一 “斗地主”场景的罗列 | 第16-19页 |
(一)革命政治文化语境下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第16-17页 |
(二)革命政治文化语境下的《暴风骤雨》 | 第17-18页 |
(三)新历史主义文化语境下的《衣钵》 | 第18页 |
(四)香港文化语境下的《赤地之恋》 | 第18-19页 |
二 对“暴力”的展现:叙事视角的比较 | 第19-24页 |
(一)对“暴力”的遮蔽 | 第19-21页 |
(二)直面“暴力” | 第21-24页 |
三 对“暴力”的态度:叙述声音的比较 | 第24-32页 |
(一)“暴力”的合理化 | 第24-26页 |
(二)“暴力”的非理性 | 第26-32页 |
第二章 不同文化语境下叙事结构的设定 | 第32-46页 |
一 从“写政策”到“写人性”:“斗地主”在情节结构中的比较 | 第32-37页 |
(一)“斗争”是终极意义 | 第32-35页 |
(二)“斗争”是助力工具 | 第35-37页 |
二 从“模式化”到“个性化”:人物设置的比较 | 第37-46页 |
(一)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 | 第38-41页 |
(二)反传统的人物设置 | 第41-46页 |
结语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