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章综述 | 第11-21页 |
1.1 动物分类学的新方向—DNA分类与DNA条形码 | 第11-17页 |
1.1.1 单倍型网络法 | 第12页 |
1.1.2 DNA条形码 | 第12-17页 |
1.1.2.1 DNA条形码定义,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1.2.2 DNA条形码优点 | 第13页 |
1.1.2.3 DNA条形码主要依据的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1.1.2.3.1 基于分析系统发育树的分子标记分类 | 第14-15页 |
1.1.2.3.2 构建系统发育树的主要方法简介 | 第15-17页 |
1.1.3 DNA分类学的其他方法 | 第17页 |
1.1.4 DNA分类法和传统形态学分类的结合 | 第17页 |
1.2 纽形动物的DNA分类 | 第17-18页 |
1.3 拟纽虫属的分类 | 第18-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2页 |
2.4 PCR扩增与产物纯化 | 第22-26页 |
2.5 序列分析 | 第26页 |
2.6 单倍型分析及单倍型网络构建 | 第26页 |
2.7 系统树构建 | 第26-27页 |
2.8 外类群的选择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43页 |
3.1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序列分析结果 | 第28-36页 |
3.1.1 序列特征 | 第28-31页 |
3.1.2 单倍型网络图 | 第31-32页 |
3.1.3 遗传距离 | 第32-34页 |
3.1.4 系统发育树 | 第34-36页 |
3.2 基于线粒体基因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 | 第36-39页 |
3.2.1 基因序列特征 | 第36页 |
3.2.2 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 第36-37页 |
3.2.3 系统发育树 | 第37-39页 |
3.3 基于核基因28S rRNA序列分析结果 | 第39-41页 |
3.3.1 序列特征 | 第39页 |
3.3.2 系统发育树 | 第39-41页 |
3.4 基于联合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51页 |
4.1 奇异拟纽虫种复合体隐存多样性分析讨论 | 第43-48页 |
4.2 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功能比较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5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