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非线性光学简介 | 第12-17页 |
1.1.1 倍频效应 | 第13-16页 |
1.1.2 双光子吸收 | 第16-17页 |
1.2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 第17-23页 |
1.2.1 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 | 第18-21页 |
1.2.2 纳米材料的倍频 | 第21-22页 |
1.2.3 纳米材料的双光子吸收 | 第22-23页 |
1.3 倍频在纳米材料表征方面的作用 | 第23-27页 |
1.3.1 利用倍频表征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23-25页 |
1.3.2 利用倍频表征纳米材料的形貌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单根CdS纳米线的倍频系数表征 | 第31-58页 |
2.1 CdS纳米线的光学性质 | 第31-36页 |
2.2 单根CdS纳米线的倍频系数测量 | 第36-53页 |
2.2.1 纳米线的倍频系数测量的背景 | 第36-37页 |
2.2.2 样品与实验装置 | 第37-39页 |
2.2.3 理论推导 | 第39-42页 |
2.2.4 非共振情况下单根CdS纳米线倍频系数表征 | 第42-53页 |
2.3 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第三章 CdS纳米线的共振倍频 | 第58-66页 |
3.1 CdS纳米线的双光子荧光 | 第58-62页 |
3.2 CdS纳米线的共振倍频 | 第62-63页 |
3.3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铁电畴结构的倍频成像 | 第66-84页 |
4.1 铁电畴结构的表征方法 | 第66-70页 |
4.1.1 表面处理法 | 第67页 |
4.1.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67-68页 |
4.1.3 光学方法 | 第68-70页 |
4.2 铁电畴结构的倍频干涉扫描成像 | 第70-80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70-71页 |
4.2.2 铁电畴反转对倍频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3 铁电畴结构的倍频成像 | 第72-73页 |
4.2.4 利用倍频干涉成像直接区分正负畴 | 第73-75页 |
4.2.5 通过旋转改变参考光相位 | 第75-78页 |
4.2.6 不同深度的成像效果 | 第78-79页 |
4.2.7 畴界的切伦科夫倍频 | 第79-80页 |
4.3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第五章 非线性光学生物组织成像与氧传感 | 第84-99页 |
5.1 线性光学生物成像 | 第84-89页 |
5.1.1 生物消化道组织的倍频和双光子荧光成像 | 第85-88页 |
5.1.2 非线性光学成像辅助癌症诊断 | 第88-89页 |
5.2 双光子共振能量转移氧传感 | 第89-96页 |
5.2.1 氧传感技术简介 | 第89-90页 |
5.2.2 比率氧传感 | 第90-91页 |
5.2.3 FRET氧传感样品制备 | 第91-93页 |
5.2.4 单光子FRET测量 | 第93页 |
5.2.5 双光子FRET氧传感 | 第93-96页 |
5.3 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99-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2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