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6-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目标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的理论分析 | 第13-19页 |
2.1 上市公司收购、敌意收购及其价值分析 | 第13-14页 |
2.1.1 上市公司收购 | 第13页 |
2.1.2 敌意收购的概念 | 第13页 |
2.1.3 收购及敌意收购的价值分析 | 第13-14页 |
2.2 目标公司反收购决定权 | 第14-19页 |
2.2.1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理论争议 | 第15-17页 |
2.2.3 目标公司反收购决定权 | 第17页 |
2.2.4 目标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3章 反收购决定权归属的两种模式分析 | 第19-25页 |
3.1 股东大会决定权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3.1.1 股东大会决定权的理论依据 | 第19页 |
3.1.2 股东大会决定权的实践——英国 | 第19-20页 |
3.1.3 对董事会权利的规制 | 第20-21页 |
3.2 董事会决定权模式分析 | 第21-23页 |
3.2.1 董事会决定权的理论依据 | 第21页 |
3.2.2 董事会决定权的实践——美国 | 第21-22页 |
3.2.3 经营判断原则的应用 | 第22-23页 |
3.3 英美两国反收购决定权之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第4章 目标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立法现状及其缺陷 | 第25-30页 |
4.1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立法现状 | 第25页 |
4.2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存在的缺陷 | 第25-30页 |
4.2.1 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4.2.2 影响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因素 | 第28-30页 |
第5章 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的法律完善建议 | 第30-37页 |
5.1 构建合理的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法律体系 | 第30-34页 |
5.1.1 明确反收购决定权归属 | 第30-31页 |
5.1.2 对董事会权利的设计 | 第31-33页 |
5.1.3 对董事会权利的限制 | 第33-34页 |
5.2 完善法律救济 | 第34-37页 |
5.2.1 完善行政监督手段 | 第35页 |
5.2.2 完善司法救济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