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领域公民个人信息概述 | 第11-17页 |
2.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1-12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第11-12页 |
2.2 个人信息的概述 | 第12-14页 |
2.2.1 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2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 第13-14页 |
2.3 互联网金融领域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 第14-17页 |
2.3.1 技术利用深化,危害主体广泛 | 第14-15页 |
2.3.2 信息利用多元,危害成本低廉 | 第15页 |
2.3.3 侵害对象广泛,危害后果严重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领域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现状 | 第17-23页 |
3.1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3.1.1 侵害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 第17页 |
3.1.2 法律体系性保障的需要 | 第17-18页 |
3.1.3 侵犯互联网金融管理秩序 | 第18页 |
3.2 现行刑法立法规范体系分析 | 第18-21页 |
3.2.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19页 |
3.2.2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 第19-20页 |
3.2.3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 第20-21页 |
3.3 现行司法解释评析 | 第21-23页 |
3.3.1 完善了对象范围 | 第21页 |
3.3.2 完善了行为类型 | 第21-22页 |
3.3.3 完善了处罚规定 | 第22-23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领域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分析 | 第23-28页 |
4.1 立法主要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4.1.1 缺乏统一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23-24页 |
4.1.2 非法利用等行为之遗漏 | 第24-25页 |
4.2 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 第25-28页 |
4.2.1 “公民”界定的缺陷 | 第25-26页 |
4.2.2 行刑、刑民衔接不足 | 第26-28页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领域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完善之思考 | 第28-32页 |
5.1 立法完善之思考 | 第28-30页 |
5.1.1 将篡改、损毁及非法利用个人信息行为入罪 | 第28-29页 |
5.1.2 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29-30页 |
5.2 司法适用之完善 | 第30-32页 |
5.2.1 合理界定公民的范围 | 第30-31页 |
5.2.2 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监管的有效合作机制 | 第31-3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2-3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32-3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