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土壤碳氮磷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 | 第12-14页 |
1.3.2.1 生态化学计量学介绍 | 第12-13页 |
1.3.2.2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历史 | 第13页 |
1.3.2.3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1 实验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介绍及实验设计 | 第16-1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2.2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16-17页 |
2.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17页 |
2.3.1 碳氮磷测定方法 | 第17页 |
2.3.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第17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第19-25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第19-21页 |
3.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第21-22页 |
3.4 讨论 | 第22-24页 |
3.4.1 海拔梯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3.4.2 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3.5 结论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 | 第25-36页 |
4.1 引言 | 第2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4.2.1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垂直分布特征 | 第25-30页 |
4.2.1.1 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4.2.1.2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4.2.1.3 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4.2.1.4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4.2.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4.2.2.1 4种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含量特征 | 第30-31页 |
4.2.2.2 4种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第31-32页 |
4.3 讨论 | 第32-35页 |
4.3.1 海拔对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2 海拔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3 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34页 |
4.3.4 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植被不同器官碳氮磷与土壤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36-44页 |
5.1 引言 | 第36页 |
5.2 植被不同器官碳氮磷含量特征 | 第36-37页 |
5.3 植被不同器官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特征 | 第37-38页 |
5.4 土壤碳氮磷与植物器官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38-41页 |
5.4.1 干草原土壤碳氮磷与植物根茎叶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5.4.2 亚高山灌丛土壤碳氮磷与植物根茎叶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5.4.3 青海云杉土壤碳氮磷与植物根茎叶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5.4.4 祁连圆柏土壤碳氮磷与植物根茎叶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41页 |
5.5 讨论 | 第41-43页 |
5.5.1 不同植被根茎叶中C、N和P含量分析 | 第41-42页 |
5.5.2 不同植被根茎叶中C、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5.6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44-54页 |
6.1 引言 | 第44页 |
6.2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4-51页 |
6.2.1 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44-46页 |
6.2.2 土壤及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46-51页 |
6.2.2.1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6.2.2.2 粘粒与土壤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6.2.2.3 pH与土壤碳氮磷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6.3 讨论 | 第51-53页 |
6.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4-5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7.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