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区静校正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能源勘探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2 地震勘探处理技术的固有需要 | 第12-14页 |
1.2 静校正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静校正技术的发展 | 第15-17页 |
1.2.2 静校正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18-23页 |
1.3.1 研究内容简述 | 第19-21页 |
1.3.2 取得成果 | 第21-23页 |
2 复杂近地表特征 | 第23-32页 |
2.1 戈壁山区 | 第24-26页 |
2.1.1 山前冲积扇区近地表特征 | 第24-25页 |
2.1.2 戈壁区近地表特征 | 第25-26页 |
2.2 沙漠区 | 第26-28页 |
2.3 黄土塬区 | 第28-30页 |
2.4 表层结构的划分与静校正方法 | 第30-32页 |
3 初至波自动拾取技术研究 | 第32-56页 |
3.1 初至波自动拾取原理 | 第33-35页 |
3.1.1 振幅或能量比值法 | 第33页 |
3.1.2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33-35页 |
3.2 初至拾取的预处理 | 第35-39页 |
3.2.1 带通滤波去噪 | 第36-37页 |
3.2.2 子波反褶积 | 第37-39页 |
3.3 初至拾取结果的自动检查、评估和修正 | 第39-52页 |
3.3.1 相邻初至曲线的大致平行性 | 第39-44页 |
3.3.2 初至自动拾取结果的后置修正 | 第44-49页 |
3.3.2.1 初至旅行时的地形校正 | 第44-45页 |
3.3.2.2 初至曲线逐段线性拟合 | 第45-46页 |
3.3.2.3 相邻炮初至曲线的约束 | 第46-47页 |
3.3.2.4 多域统计自动约束修正 | 第47-49页 |
3.3.3 初至波的自动追踪 | 第49-52页 |
3.4 初至拾取的软件系统设计 | 第52-55页 |
3.5 初至拾取的关键技术 | 第55-56页 |
4 基准面静校正技术研究 | 第56-79页 |
4.1 基准面的确定 | 第57-62页 |
4.1.1 统一基准面 | 第57-59页 |
4.1.2 CMP 参考面 | 第59-60页 |
4.1.3 中间参考面 | 第60-62页 |
4.2 基准面静校正量的计算 | 第62-63页 |
4.3 综合模型法 | 第63-73页 |
4.3.1 综合模型法研究思路 | 第64-65页 |
4.3.2 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 | 第65-67页 |
4.3.3 综合模型法分析 | 第67-73页 |
4.3.3.1 表层结构划分 | 第67-68页 |
4.3.3.2 简化模型 | 第68-71页 |
4.3.3.3 沙丘曲线 | 第71-72页 |
4.3.3.4 综合模型法静校正的地球物理意义 | 第72-73页 |
4.4 基准面静校正软件系统设计 | 第73-78页 |
4.5 基准面静校正的关键技术 | 第78-79页 |
5 折射初至波静校正技术研究 | 第79-111页 |
5.1 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 | 第80-85页 |
5.2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 第85-86页 |
5.3 折射初至旅行时反演 | 第86-101页 |
5.3.1 地震折射波的正演模型 | 第87-92页 |
5.3.1.1 常速介质任意界面的折射初至正演 | 第87-88页 |
5.3.1.2 连续介质的正演模拟 | 第88-89页 |
5.3.1.3 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折射初至正演 | 第89-92页 |
5.3.2 旅行时反演的一般原理 | 第92-95页 |
5.3.3 简单模型的折射初至反演 | 第95-98页 |
5.3.4 近地表浅层低速介质折射初至反演 | 第98-100页 |
5.3.5 近地表浅层初始模型的建立和反演 | 第100-101页 |
5.4 多域统计法折射初至剩余静校正 | 第101-106页 |
5.4.1 炮域和接收域中雅可比矩阵求解 | 第102-103页 |
5.4.2 共偏移距域中交互迭代求解 | 第103-105页 |
5.4.3 共中心域中求解 | 第105-106页 |
5.5 折射波初至综合静校正软件系统设计 | 第106-110页 |
5.6 折射波初至静校正的关键技术 | 第110-111页 |
6 反射波静校正技术研究 | 第111-126页 |
6.1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的优化问题 | 第112-113页 |
6.2 综合全局寻优的理论基础 | 第113-118页 |
6.2.1 综合全局寻优的理论基础 | 第113-115页 |
6.2.2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115-116页 |
6.2.3 综合全局寻优剩余静校正技术 | 第116-118页 |
6.3 综合全局寻优静校正的改进 | 第118-121页 |
6.3.1 自适应随机扰动 | 第118-119页 |
6.3.2 零空间的消除 | 第119-120页 |
6.3.3 模型道的建立 | 第120-121页 |
6.4 综合全局寻优静校正的软件系统设计 | 第121-124页 |
6.5 反射波静校正的关键技术 | 第124-126页 |
7 组合静校正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 | 第126-162页 |
7.1 研究思路——剃刀原理 | 第126-129页 |
7.2 静校正的组合技术 | 第129-131页 |
7.3 静校正结果的QC 技术 | 第131-138页 |
7.3.1 地震观测系统的 QC | 第131-133页 |
7.3.2 近地表模型及其静校正量的 QC | 第133-136页 |
7.3.3 初至曲线的 QC | 第136-137页 |
7.3.4 地震数据的QC | 第137-138页 |
7.4 静校正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138-141页 |
7.5 实际资料的处理 | 第141-158页 |
7.6 组合静校正的关键技术 | 第158-162页 |
8 结论 | 第162-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1页 |
附录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