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灌区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 | 第14-17页 |
1.1.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1.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2. 选题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3.1. 人类活动的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1.3.1.1. 人类活动的定义 | 第19页 |
1.3.1.2. 人类活动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1.3. 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价 | 第20-21页 |
1.3.3. 水文生态方面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1.3.4. 地理环境变化的基本理论 | 第23页 |
1.4. 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的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1.4.1. 资源卫星及其图像特征 | 第23-25页 |
1.4.2. 遥感图像的地理特征提取的特点 | 第25-26页 |
1.4.3. 遥感信息的变化检测 | 第26-27页 |
1.5.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1. 研究的内容 | 第2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6. 研究的难点与问题 | 第28-32页 |
1.6.1. 空间尺度的选择 | 第28-30页 |
1.6.2. 数据源的相关特征 | 第30-31页 |
1.6.3 遥感专题数据的定量提取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人类活动的类型及其与遥感图像数据耦合机理分析 | 第32-37页 |
2.1. 人类活动的类型 | 第32-33页 |
2.2. 人类活动与遥感图像数据耦合机理分析 | 第33-34页 |
2.3. 泾惠渠灌区对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有作用的人类活动因子的确定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灌区内相关因子的典型地物光谱分析 | 第37-41页 |
3.1. 水体的光谱特征 | 第37-38页 |
3.2. 植被的光谱特征 | 第38页 |
3.3. 土壤的光谱特征 | 第38-39页 |
3.4. 城镇用地的光谱特征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灌区相关因子遥感信息定量提取的基本思路 | 第41-56页 |
4.1. 地表水体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 第41-48页 |
4.1.1. 地表水体信息的遥感分析 | 第41-43页 |
4.1.2. ETM 遥感影像水体信息提取方法 | 第43-46页 |
4.1.3. 人类活动和河流演变的相互影响 | 第46-48页 |
4.2. 灌区内植被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 第48-49页 |
4.3. 灌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 第49-53页 |
4.4. 灌区内城镇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及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56-62页 |
5.1. 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 第56-58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56-57页 |
5.1.2. 地质地貌 | 第57页 |
5.1.3. 泾惠渠灌区气候特征 | 第57页 |
5.1.4. 河流渠系概况 | 第57-58页 |
5.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8页 |
5.2. 灌区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 第58-62页 |
5.2.1 研究区数据源 | 第58-60页 |
5.2.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泾惠渠灌区专题遥感信息提取分析 | 第62-92页 |
6.1. 灌区水体信息识别及提取 | 第62-73页 |
6.1.1. ETM 影像的水体及背景地物的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6.1.2. 水体的提取及方法试验 | 第63-69页 |
6.1.3. 灌区多期遥感数据水体信息的定量提取 | 第69-71页 |
6.1.4. 研究区多期水体变化信息的定量分析 | 第71-73页 |
6.2. 灌区植被信息的定量提取 | 第73-80页 |
6.2.1. 植被遥感因子的确定 | 第73-74页 |
6.2.2. 计算步骤和方法 | 第74-77页 |
6.2.2.1. 计算多期遥感图像的植被覆盖度 | 第74-76页 |
6.2.2.2. 灌区多期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 第76-77页 |
6.2.3. 灌区植被的覆盖度综合分析 | 第77-80页 |
6.2.3.1. 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 第77-78页 |
6.2.3.2. 灌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 第78-80页 |
6.3. 灌区土地利用信息的定量提取 | 第80-86页 |
6.4. 灌区城镇信息的定量提取 | 第86-92页 |
6.4.1. 灌区城镇信息的定量提取方法及试验 | 第86-88页 |
6.4.2. 研究区多期城镇信息变化的定量分析 | 第88-92页 |
第七章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92-102页 |
7.1.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6页 |
7.1.1 选取灌区人类活动主因子指标的基本原则 | 第92页 |
7.1.2. 灌区人类活动主因子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6页 |
7.2.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预处理及指标无量纲化 | 第96-97页 |
7.2.1.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预处理 | 第96页 |
7.2.2. 指标无量纲化 | 第96-97页 |
7.3.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建立方法 | 第97-102页 |
7.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97-101页 |
7.3.2. 加权法确定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 第102-113页 |
8.1. 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数据计算 | 第102-110页 |
8.1.1 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数据的获取 | 第102-103页 |
8.1.2. 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 第103-105页 |
8.1.3. 计算各指标权重 | 第105-108页 |
8.1.4. 计算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 第108-110页 |
8.2. 综合结果分析 | 第110-113页 |
8.2.1. 制作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空间分布图 | 第110页 |
8.2.2. 综合总结分析 | 第110-11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9.1. 总结 | 第113-115页 |
9.2. 创新点 | 第115页 |
9.3.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