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蒸汽动力工程论文--蒸汽锅炉论文--各种类型锅炉论文--超临界参数锅炉论文

超临界锅炉汽水分离器变工况应力与寿命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5-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2页
        1.2.1 超临界参数发电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8-21页
        1.2.2 锅炉承压部件的应力分析第21-23页
        1.2.3 锅炉承压部件的寿命研究第23-29页
        1.2.4 汽水分离器的研究动态第29-31页
        1.2.5 有待研究的内容第31-3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2章 超临界锅炉汽水分离器的运行特性第33-42页
    2.1 超临界锅炉的启动系统分析第33-34页
        2.1.1 启动系统的作用第33页
        2.1.2 启动系统的类型第33-34页
    2.2 内置式分离器启动系统分析第34-36页
        2.2.1 系统类型第34-35页
        2.2.2 启动系统比较第35-36页
    2.3 汽水分离器的结构特点第36-39页
        2.3.1 汽水分离器的功能第36页
        2.3.2 汽水分离器的典型结构第36-38页
        2.3.3 汽水分离器的结构比较第38-39页
    2.4 汽水分离器的动态特性第39-41页
        2.4.1 简化物理模型第39-40页
        2.4.2 动态数学模型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汽水分离器瞬态温度场数值模拟第42-57页
    3.1 有限元理论基础第42-45页
        3.1.1 温度场数学模型第42-43页
        3.1.2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第43-45页
    3.2 瞬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第45-49页
        3.2.1 研究对象第45页
        3.2.2 几何模型第45-46页
        3.2.3 边界条件和内壁换热系数第46-49页
        3.2.4 网格剖分第49页
        3.2.5 施加载荷第49页
    3.3 瞬态温度场结果分析第49-56页
        3.3.1 冷态启动第50-53页
        3.3.2 温态启动第53-54页
        3.3.3 热态启动第54-55页
        3.3.4 停炉过程第55-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汽水分离器瞬态应力场数值模拟第57-75页
    4.1 汽水分离器应力分析第57-60页
        4.1.1 受力综述第57-58页
        4.1.2 机械应力分析第58-60页
        4.1.3 热应力分析第60页
    4.2 瞬态热应力场分析第60-66页
        4.2.1 瞬态热应力计算模型第60-61页
        4.2.2 结果分析第61-66页
    4.3 机械应力场分析第66-68页
        4.3.1 有限元模型第66页
        4.3.2 结果分析第66-68页
    4.4 总应力场分析第68-73页
        4.4.1 有限元模型第68页
        4.4.2 结果分析第68-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5章 汽水分离器应力的软测量模型第75-89页
    5.1 软测量技术第75-76页
        5.1.1 软测量原理第75-76页
        5.1.2 软测量方法分析第76页
    5.2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第76-79页
        5.2.1 人工神经网络第76-77页
        5.2.2 常用神经网络模型第77-79页
    5.3 ELMAN神经网络第79-81页
        5.3.1 Elman神经网络结构第79页
        5.3.2 Elman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第79-80页
        5.3.3 Elman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第80-81页
    5.4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应力软测量模型第81-83页
        5.4.1 应力监测点第81页
        5.4.2 网络的输入输出第81-82页
        5.4.3 选取训练样本第82页
        5.4.4 数据归一化处理第82-83页
        5.4.5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83页
    5.5 算例分析第83-85页
        5.5.1 模型结构确定第83-84页
        5.5.2 训练结果分析第84-85页
    5.6 模型的验证第85-88页
        5.6.1 验证样本的选取第85-87页
        5.6.2 数据验证第87-88页
    5.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基于非线性损伤力学的汽水分离器寿命分析第89-108页
    6.1 汽水分离器的主要失效形式分析第89-92页
        6.1.1 疲劳失效分析第89-90页
        6.1.2 蠕变失效分析第90-91页
        6.1.3 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失效分析第91-92页
    6.2 损伤力学基础第92-95页
        6.2.1 损伤变量与有效应力第92-93页
        6.2.2 损伤本构方程第93页
        6.2.3 损伤力学的热力学基础第93-95页
    6.3 汽水分离器寿命的非线性损伤分析第95-100页
        6.3.1 常规寿命分析方法第95-96页
        6.3.2 非线性连续损伤力学分析第96-100页
        6.3.3 方法对比第100页
    6.4 汽水分离器的寿命分析第100-106页
        6.4.1 低周疲劳寿命分析第100-102页
        6.4.2 蠕变寿命分析第102-104页
        6.4.3 蠕变-疲劳寿命分析第104-105页
        6.4.4 汽水分离器的寿命评估第105-106页
    6.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1页
    7.1 本文结论第108-110页
    7.2 今后工作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1-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简介第124-125页
附录 1000MW机组运行曲线第125-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控进气涡流柴油机油—气—室优化匹配研究
下一篇: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油脂积累特性及以污水为底物的油脂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