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硅Si论文

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2-16页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第1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43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介孔二氧化硅概述第17-19页
    1.3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修饰第19-23页
        1.3.1 简单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第19-20页
        1.3.2 复杂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第20-21页
        1.3.3 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修饰第21-23页
    1.4 介孔二氧化硅在刺激响应控制释放中的应用第23-35页
        1.4.1 pH 控制释放第23-26页
        1.4.2 光控制释放第26-28页
        1.4.3 温度控制释放第28-29页
        1.4.4 氧化还原控制释放第29-31页
        1.4.5 生物分子控制释放第31-32页
        1.4.6 其它控制释放第32-35页
    1.5 介孔二氧化硅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第35-38页
        1.5.1 在检测中的应用第35-37页
        1.5.2 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第37-38页
    1.6 本论文构思第38-43页
第2章 基于胸腺嘧啶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光响应可逆控制释放系统第43-54页
    2.1 前言第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7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43-45页
        2.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的合成与表征第45-46页
        2.2.3 胸腺嘧啶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TA-MSN)的合成与表征第46页
        2.2.4 TA-MSN 包埋联吡啶钌(Ru(bipy)32+)第46页
        2.2.5 Ru(bipy)32+的释放第46页
        2.2.6 光开关氧传感器的构建第46页
        2.2.7 细胞毒性考察第46-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2.3.1 光响应控制释放系统的设计原理第47页
        2.3.2 光响应控制释放系统的合成及表征第47-50页
        2.3.3 光响应控制释放行为第50-52页
        2.3.4 光开关氧传感第52-53页
    2.4 小结第53-54页
第3章 基于 i-motif DNA 和羟基孔雀石绿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光响应可逆控制释放系统第54-66页
    3.1 前言第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7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54-56页
        3.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第56页
        3.2.3 介孔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活化第56-57页
        3.2.4 MSN-N3颗粒表面共价交联炔基化 DNA第57页
        3.2.5 MGCB 的固定第57页
        3.2.6 Ru(bipy)32+的装载第57页
        3.2.7 Ru(bipy)32+的释放第57页
        3.2.8 光照的细胞毒性试验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4页
        3.3.1 光响应 DNA 纳米门控释放系统的设计第57-58页
        3.3.2 光控制释放系统的合成及表征第58-61页
        3.3.3 光响应 pH 变化第61-63页
        3.3.4 光响应控制释放行为第63页
        3.3.5 光响应客体分子的部分释放行为第63-64页
    3.4 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基于 T-Hg2+-T 碱基对介导的双链 DNA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细胞内 pH 响应可逆控制释放系统第66-79页
    4.1 前言第66-67页
    4.2 实验部分第67-70页
        4.2.1 试剂及仪器第67-69页
        4.2.2 氯丙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Cl)的合成第69页
        4.2.3 阿霉素(Dox)的装载第69页
        4.2.4 Dox 的释放第69-70页
        4.2.5 载药颗粒的细胞吞噬与共定位研究第70页
        4.2.6 载药介孔颗粒对 HeLa 细胞毒性的考察第7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0-78页
        4.3.1 酸响应控制释放系统的设计第70-71页
        4.3.2 酸响应药物释放系统的制备和表征第71-72页
        4.3.3 pH 响应 DNA1 构型变化第72-73页
        4.3.4 MSN-Dox-dsDNA1 的控制释放行为第73-76页
        4.3.5 细胞吞噬和毒性行为第76-78页
    4.4 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基于 C-Ag+-C 碱基对介导双链 DNA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生物分子响应可逆控制释放系统第79-90页
    5.1 前言第79-80页
    5.2 实验部分第80-83页
        5.2.1 试剂及仪器第80-81页
        5.2.2 氯丙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Cl)的合成第81-82页
        5.2.3 DNA 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第82页
        5.2.4 Ru(bipy)32+的装载第82页
        5.2.5 Ru(bipy)32+的释放第82页
        5.2.6 载体颗粒的细胞吞噬与共定位研究第82页
        5.2.7 载体介孔颗粒对 HeLa 细胞毒性的考察第82-8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3-89页
        5.3.1 刺激响应控制释放系统的设计第83页
        5.3.2 刺激响应释放系统的制备和表征第83-85页
        5.3.3 DTT 响应控制释放行为第85-87页
        5.3.4 细胞吞噬与毒性第87-89页
    5.4 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可再生多功能磁介孔二氧化硅颗粒用于汞离子检测和移除第90-104页
    6.1 前言第90-91页
    6.2 实验部分第91-95页
        6.2.1 试剂及仪器第91-93页
        6.2.2 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第93页
        6.2.3 外层介孔二氧化硅的活化第93页
        6.2.4 Fe_3O_4@nSiO_2@mSiO_2-NH_2-COOH 纳米颗粒的生物功能化第93-94页
        6.2.5 汞离子检测第94页
        6.2.6 汞离子移除第94页
        6.2.7 河水样品中汞离子的检测和移除第94页
        6.2.8 Fe_3O_4@nSiO_2@mSiO_2-T-TRDNA 纳米颗粒的再生第94-95页
        6.2.9 纳米颗粒表面 DNA 的抗酶切稳定性第9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5-103页
        6.3.1 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第95-98页
        6.3.2 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物功能化第98页
        6.3.3 汞离子检测和移除的可行性第98-100页
        6.3.4 汞离子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第100-101页
        6.3.5 汞离子的移除第101页
        6.3.6 河水样品中汞离子的检测和移除第101-102页
        6.3.7 纳米传感器的再生和酶切保护第102-103页
    6.4 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8页
附录第128-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方红豆杉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与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
下一篇:LTE/LTE-A系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