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野生动物疾病论文

大熊猫源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感染性克隆构建及疫苗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8-9页
目录第9-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4页
    1 流感病毒概述第15-33页
        1.1 流行病学特点第16-17页
        1.2 公共卫生意义第17-18页
        1.3 甲型流感病毒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第18-19页
        1.4 流感分子生物学特征第19-22页
            1.4.1 血凝素基因HA第19-20页
            1.4.2 神经氨酸酶基因NA第20页
            1.4.3 核蛋白基因NP第20-21页
            1.4.4 聚合酶基因PA、PB1、PB2第21页
            1.4.5 基质蛋白基因M第21页
            1.4.6 非结构蛋白基因NS第21-22页
        1.5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第22-23页
        1.6 流感病毒免疫学机制第23-25页
        1.7 流感实验室诊断技术第25-28页
            1.7.1 病毒分离第25-26页
            1.7.2 血清学诊断第26-28页
            1.7.3 分子生物学诊断第28页
        1.8 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第28-29页
        1.9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9-32页
        1.10 疫苗研究进展第32-33页
    2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第33-34页
第二章 H1N1亚型大熊猫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第34-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42页
        1.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1.1.1 病料和实验动物第34页
            1.1.2 鸡胚、细胞及载体第34页
            1.1.3 主要试剂第34-35页
            1.1.4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5页
        1.2 实验方法第35-42页
            1.2.1 病毒的分离及纯化第35-36页
            1.2.2 病毒分离物的鉴定第36-38页
            1.2.3 病毒特性研究第38页
            1.2.4 动物回归试验第38-39页
            1.2.5 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扩增于遗传进化分析第39-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54页
        2.1 病毒分离及传代第42-43页
        2.2 病毒血凝特性、特异性及亚型初步鉴定第43页
        2.3 病毒命名第43页
        2.4 病毒致MDCK细胞病变进程及病毒感染动力学第43-44页
        2.5 病毒特性研究第44-45页
            2.5.1 EID50测定结果第44-45页
            2.5.2 TCID50测定结果第45页
        2.6 动物回归实验结果第45-46页
        2.7 流感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第46-54页
            2.7.1 流感病毒基因组RT-PCR扩增结果第46-47页
            2.7.2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第47-54页
    3 讨论第54-56页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第54-55页
        3.2 病毒生物学特性第55页
        3.3 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第55-56页
    4 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9/2011(H1N1)八质粒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第58-83页
    1 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1.1 质粒、细胞以及鸡胚等第58页
        1.2 限制性内切酶第58页
        1.3 仪器第58-59页
    2 实验方法第59-72页
        2.1 三个聚合酶基因的连接第59-62页
            2.1.1 连接引物的设计第59页
            2.1.2 六个片段的PCR扩增第59页
            2.1.3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59-60页
            2.1.4 扩增基因磷酸化第60页
            2.1.5 纯化PCR产物与pMD1 8-T载体的连接第60页
            2.1.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0页
            2.1.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第60页
            2.1.8 重组质粒的筛选第60-61页
            2.1.9 质粒鉴定第61页
            2.1.10 各重组载体的酶切第61页
            2.1.11 酶切产物片段回收第61-62页
            2.1.12 目标片段和重组质粒的再连接第62页
            2.1.13 连接重组载体的转化第62页
            2.1.14 完整基因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第62页
            2.1.15 测序及其序列分析第62页
        2.2 含BSPQI酶切位点的全基因T载体克隆第62-67页
            2.2.1 技术路线第62-64页
            2.2.2 全基因扩增第64-65页
            2.2.3 全基因克隆第65-66页
            2.2.4 全基因转化质粒的鉴定第66-67页
        2.3 八质粒共转染系统的构建第67-70页
            2.3.1 八个pMD18-T重组载体和PBD载体的酶切第67-68页
            2.3.2 酶切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68页
            2.3.3 纯化酶切产物与PBD载体的连接第68页
            2.3.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8页
            2.3.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第68页
            2.3.6 重组质粒的筛选第68-69页
            2.3.7 全基因转化质粒的PCR鉴定第69页
            2.3.8 酶切鉴定第69-70页
        2.4 重组质粒的测序第70页
        2.5 PB2基因点突变第70页
        2.6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0页
        2.7 病毒的拯救第70-72页
            2.7.1 质粒准备第70页
            2.7.2 转染细胞准备第70-71页
            2.7.3 八质粒共转染第71页
            2.7.4 转染细胞上清液感染MDCK细胞第71页
            2.7.5 接种鸡胚第71-72页
            2.7.6 病毒鉴定第72页
    3. 实验结果第72-80页
        3.1. 三个聚合酶基因的连接第72-75页
            3.1.1 六个待连接片段的PCR扩增第72-73页
            3.1.2 重组后的质粒酶切鉴定第73页
            3.1.3 再重组质粒的鉴定第73-75页
        3.2 含BspQ酶切位点的全基因T载体克隆第75-76页
            3.2.1 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第75-76页
            3.2.2 重组质粒的酶切的酶切鉴定第76页
        3.3 八质粒共转染载体的构建第76-78页
            3.3.1 双向表达载体的电泳鉴定第76-77页
            3.3.2 双向表达载体pBD的酶切结果第77页
            3.3.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77页
            3.3.4 全基因序列分析第77-78页
        3.4 病毒拯救第78-80页
            3.4.1 病毒在293T细胞上的病变第78页
            3.4.2 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病变第78-79页
            3.4.3 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第79页
            3.4.4 电镜实验第79-80页
            3.4.5 PCR检测结果第80页
    4 讨论第80-82页
        4.1 关于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第80-81页
        4.2 关于共转染质粒的准备第81页
        4.3 关于细胞的准备和八质粒共转染实验第81-82页
        4.4 关于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第82页
    5 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M2e和HA基因融合表达重组质粒免疫效力研究第83-98页
    1 材料及方法第83-87页
        1.1 实验材料第83-84页
            1.1.1 毒株、菌株及载体第83页
            1.1.2 实验动物第83页
            1.1.3 主要试剂第83-84页
            1.1.4 主要仪器第84页
        1.2 实验方法第84-87页
            1.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84-85页
            1.2.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5页
            1.2.3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Vero细胞中的转录表达研究第85-86页
            1.2.4 重组质粒免疫效力研究第86-87页
            1.2.7 攻毒保护实验第87页
            1.2.8 统计学方法第87页
    2 实验结果第87-94页
        2.1 pM2HA的构建第87-88页
        2.2 pM2HA的转录及表达研究第88-89页
        2.4 重组质粒免疫效力研究第89-91页
            2.4.1 体液免疫第89-90页
            2.4.2 细胞免疫第90-91页
        2.5 重组质粒免疫保护研究第91-94页
            2.5.1 攻毒后存活率及体重变化第91-92页
            2.5.2 免疫保护对中等剂量攻毒后组织病变程度影响第92-93页
            2.5.3 对异源病毒攻击的保护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7页
        3.1 HA基因的选择第94页
        3.2 HA和M2e基因的联用第94-95页
        3.3 重组质粒的表达及免疫效果第95-97页
    4 小结第97-98页
全文总结论第98-99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铁性材料的静态与动态磁电耦合性质
下一篇:微生物高效生产γ-聚谷氨酸和β-聚苹果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