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桩筏整体结构计算理论与现场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桩筏基础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桩筏基础承载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 ·桩筏基础设计与计算方法 | 第18-23页 |
| ·简化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 ·弹性地基梁、板理论分析法 | 第19-20页 |
|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法 | 第20-2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 第2章 桩筏整体结构设计与计算 | 第24-48页 |
| ·二维等代框架法 | 第24-26页 |
| ·三维框架法 | 第26页 |
| ·二维三维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 第26-29页 |
| ·筏板纵向内力 | 第27-28页 |
| ·筏板横向内力 | 第28-29页 |
| ·桩顶轴力 | 第29页 |
| ·参数影响性分析 | 第29-36页 |
| ·地基系数k影响性分析 | 第30-33页 |
| ·桩侧抗力系数m值影响性分析 | 第33-36页 |
| ·沉降计算 | 第36-46页 |
| ·按e-P曲线计算沉降 | 第37-39页 |
|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计算沉降 | 第39-41页 |
| ·按铁路桥规计算沉降 | 第41-44页 |
| ·不同扩散角计算沉降 | 第44页 |
| ·国外实体基础法计算沉降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3章 桩筏整体结构三维动力数值分析 | 第48-68页 |
| ·计算方案 | 第48页 |
|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 第48-52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8页 |
| ·列车荷载的施加 | 第48-50页 |
| ·边界处理 | 第50-5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66页 |
| ·筏板动力响应分析 | 第52-58页 |
| ·管桩动力响应分析 | 第58-62页 |
| ·路堤动力响应分析 | 第62-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4章 现场试验 | 第68-91页 |
| ·试验目的 | 第68页 |
| ·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9-82页 |
| ·地基表面沉降分析 | 第69-70页 |
| ·路基表面沉降分析 | 第70页 |
| ·深层沉降分析 | 第70-71页 |
| ·地基水平位移分析 | 第71-72页 |
| ·筏板与路基接触应力分析 | 第72-73页 |
| ·筏板与地基土接触应力分析 | 第73-74页 |
| ·筏板顶面应力分析 | 第74-76页 |
| ·筏板底面应力分析 | 第76-79页 |
| ·筏板顶面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79-80页 |
| ·筏板底面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80-82页 |
| ·沉降预测评估 | 第82-90页 |
| ·沉降评估依据 | 第82页 |
| ·沉降评估标准 | 第82-83页 |
| ·沉降预测方法 | 第83-87页 |
| ·沉降预测及评估 | 第87-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