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解糖假苍白杆菌Pseudochrobactrum saccharolyticum LY10还原Cr(Ⅵ)的机制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图表索引第17-20页
INDEX OF FIGURES AND TABLES第20-24页
第一章 引言第24-47页
    1.1 铬的性质、毒性机制及铬污染现状第24-28页
        1.1.1 铬的性质第24-25页
        1.1.2 铬的毒性机制第25-27页
        1.1.3 铬污染现状第27-28页
    1.2 Cr(Ⅵ)的还原方法第28-33页
        1.2.1 传统化学还原法第29-30页
        1.2.2 微生物还原法第30-33页
    1.3 影响微生物还原Cr(Ⅵ)的关键因素第33-37页
        1.3.1 关键环境因子第33-36页
        1.3.2 持留菌的存在第36-37页
    1.4 微生物的Cr(Ⅵ)耐受与还原机制第37-42页
        1.4.1 微生物的Cr(Ⅵ)耐受机制第37-39页
        1.4.2 厌氧微生物的Cr(Ⅵ)还原机制第39-40页
        1.4.3 好氧微生物的Cr(Ⅵ)还原机制第40-42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2-47页
        1.5.1 研究背景第42-45页
        1.5.2 研究内容第45-46页
        1.5.3 技术路线第46-47页
第二章 耐盐耐碱Cr(Ⅵ)还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第47-68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8-51页
        2.2.1 供试土壤采集及其理化性质测定第48页
        2.2.2 Cr(Ⅵ)还原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第48-49页
        2.2.3 菌株的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鉴定第49-50页
        2.2.4 各菌株的耐盐、耐碱及耐Cr(Ⅵ)能力测试第50页
        2.2.5 Cr(Ⅵ)胁迫下不同菌株的生长与Cr(Ⅵ)还原能力第50页
        2.2.6 透射电镜分析第50-51页
        2.2.7 Cr(Ⅵ)胁迫下各菌株的存活能力检测第5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1-67页
        2.3.1 Cr(Ⅵ)还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第51-60页
        2.3.2 各菌株的耐盐、耐碱及耐Cr(Ⅵ)能力第60页
        2.3.3 Cr(Ⅵ)胁迫下不同菌株的生长与Cr(Ⅵ)还原能力第60-64页
        2.3.4 透射电镜分析第64-65页
        2.3.5 Cr(Ⅵ)胁迫下各菌株的存活能力检测第65-67页
    2.4 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微生物对Cr(Ⅵ)的还原行为第68-85页
    3.1 引言第68-6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3.2.1 菌种与培养基第69页
        3.2.2 Cr(Ⅵ)的测定方法第69页
        3.2.3 培养方式实验第69-70页
        3.2.4 环境因子实验第70-71页
        3.2.5 微生物在优化条件下的Cr(Ⅵ)还原实验第71页
        3.2.6 Cr(Ⅵ)还原动力学分析第71页
        3.2.7 碱性铬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实验第71-7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2-84页
        3.3.1 培养方式对Cr(Ⅵ)还原过程的影响第72-73页
        3.3.2 环境因子对Cr(Ⅵ)还原过程的影响第73-80页
        3.3.3 解糖假苍白杆菌LY10在优化条件下的Cr(Ⅵ)还原行为第80页
        3.3.4 Cr(Ⅵ)还原动力学分析第80-83页
        3.3.5 碱性铬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第83-84页
    3.4 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微生物的Cr(Ⅵ)还原位置第85-98页
    4.1 引言第8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5-87页
        4.2.1 菌种与培养基第85-86页
        4.2.2 超速离心分离亚细胞第86页
        4.2.3 不同细胞组分对Cr(Ⅵ)的还原第86-87页
        4.2.4 扫描电镜分析第87页
        4.2.5 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第8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7-97页
        4.3.1 铬在微生物体内的亚细胞分布第87-89页
        4.3.2 不同细胞组分对Cr(Ⅵ)的还原第89-90页
        4.3.3 扫描电镜分析第90-92页
        4.3.4 透射电镜-能谱分析第92-94页
        4.3.5 解糖假苍白杆菌LY10的Cr(Ⅵ)还原位置分析第94-97页
    4.4 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微生物作用下铬的分子形态变化第98-110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9-101页
        5.2.1 菌种与培养基第99页
        5.2.2 电子顺磁共振对还原中间产物Cr(Ⅴ)的检测第99页
        5.2.3 软X射线谱学显微光束线检测与分析第99-100页
        5.2.4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测定与分析第100-10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1-109页
        5.3.1 还原中间产物Cr(Ⅴ)的检测与分析第101-103页
        5.3.2 不同形态铬在单细胞水平的分布特征第103-106页
        5.3.3 菌体中铬的分子形态分析第106-109页
    5.4 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非饱和生物膜对铬的吸收还原规律第110-128页
    6.1 引言第110-111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1-114页
        6.2.1 菌种与培养基第111页
        6.2.2 非饱和生物膜的培养第111页
        6.2.3 生物膜中元素含量测定第111-112页
        6.2.4 生物膜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第112-113页
        6.2.5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第113-114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14-127页
        6.3.1 解糖假苍白杆菌LY10生物膜对铬的吸收累积过程第114-116页
        6.3.2 解糖假苍白杆菌LY10生物膜中元素的空间分布第116-121页
        6.3.3 解糖假苍白杆菌LY10生物膜中铬的分子形态分析第121-127页
    6.4 小结第127-128页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28-132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8-130页
        7.1.1 耐盐耐碱Cr(Ⅵ)还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第128页
        7.1.2 微生物对Cr(Ⅵ)的还原行为第128-129页
        7.1.3 微生物的Cr(Ⅵ)还原位置第129页
        7.1.4 微生物作用下铬的分子形态变化第129页
        7.1.5 非饱和生物膜对铬的吸收还原规律第129-130页
    7.2 创新点第130-131页
    7.3 研究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51页
作者简历第151页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MAPK家族基因的克隆及生物防治功能研究
下一篇:EB-PVD制备La-CeO2涂层的微观结构与热辐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