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与社会研究数据库--学术账户目录树设计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一、新闻传播目录树设计背景及概念界定 | 第7页 |
| 二、新闻传播目录树设计综述 | 第7-11页 |
| (一) 新闻传播数据库建设现状 | 第8-9页 |
| (二) 新闻传播目录树分类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三、新闻传播数据库目录树设计意义 | 第11-12页 |
| 四、新闻传播目录树设计可行性 | 第12页 |
| 第二章 新闻传播目录树设计理论基础及设计框架 | 第12-15页 |
| 一、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一) 主题分类法 | 第12页 |
| (二) 学科分类法 | 第12-13页 |
| (三) 图书分类法 | 第13页 |
| (四) 分面组配法 | 第13页 |
| 二、目录树设计要素 | 第13-15页 |
| (一) 新闻传播基本大类的设置 | 第13页 |
| (二) 子类目的设置 | 第13-14页 |
| (三) 同位类的排列 | 第14页 |
| (四) 新闻传播类名概念 | 第14-15页 |
| 三、目录树设计方法 | 第15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5页 |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 (四) 图书情报分类法 | 第15页 |
| (五) 专家、焦点小组 | 第15页 |
| 第三章 门户网站目录树设置的比较 | 第15-18页 |
| 一、门户网站目录树体系分析 | 第15-16页 |
| (一) 雅虎目录树体系分析 | 第15-16页 |
| (二) 搜狐目录树体系分析 | 第16页 |
| 二、类目的排列 | 第16页 |
| 三、类名的设置 | 第16-17页 |
| 四、目录树展开及层级 | 第17页 |
| (一) 目录树展开 | 第17页 |
| (二) 目录树分类的级次 | 第17页 |
| 五、互联网目录树设计原则——事物与学科并重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新闻传播学科分类研究 | 第18-19页 |
| 一、新闻学、广告学和传播学的学科紊乱 | 第18页 |
| 二、新闻学、广告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 第18-19页 |
| 三、公共关系学的多元化归属 | 第19页 |
| 第五章 新闻传播数据库目录树设计 | 第19-24页 |
| 一、新闻传播基本大类的设置 | 第20-23页 |
| (一) 新闻传播一级目录类 | 第20页 |
| (二) 新闻传播次级目录展开 | 第20-23页 |
| 二、新闻传播目录枝标签的使用 | 第23-24页 |
| (一) 新闻学目录枝标签使用 | 第23-24页 |
| (二) 广告学目录枝标签使用 | 第24页 |
| (三) 公共关系学目录枝标签使用 | 第24页 |
| (四) 传媒事业目录枝标签使用 | 第24页 |
| 第六章 学术账户模块设计 | 第24-27页 |
| 一、学术账户分类 | 第24-25页 |
| 二、新闻传播目录树定制 | 第25-26页 |
| (一) 个性化定制 | 第25页 |
| (二) My Data | 第25-26页 |
| 三、学术上传激励体系 | 第26-27页 |
| (一) 参与激励 | 第26页 |
| (二) 目录树成长系统 | 第26-27页 |
| 第七章 本研究设计创新点及不足 | 第27-30页 |
| 一、设计创新 | 第28页 |
| 二、问题及其弥补措施 | 第28-30页 |
| (一) 学科交叉导致受众无法区分学科领域 | 第28-29页 |
| (二) 网络信息分类标准不统一、更新速度快 | 第29页 |
| (三) 问题规避 | 第29-30页 |
| 附:本设计目录树与中图法新闻传播目录对比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