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25页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 选题由来第12-13页
        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 关于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的研究综述第14-23页
        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2. 关于名师发展与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第16页
        3. 关于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的相关综述第16-23页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3-25页
        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2. 研究的创新点第24-25页
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的基本理论建构第25-39页
    一、 高校“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的理论来源第25-27页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5页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25-26页
        3. 费斯勒教师成熟发展循环论第26页
        4. 认知发展理论第26页
        5. 校本研究理论第26-27页
    二、 高校“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的理念借鉴第27-28页
        1.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移第27页
        2. 教师改变理念第27-28页
        3. 教师赋权增能与伙伴协作理念第28页
    三、 高校“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的现实依据第28-39页
        1. 高校“思政课”名师概念的特定性第28-30页
        2. 高校“思政课”名师特质的鲜明性第30-37页
        3. 高校“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影响因素的专属性第37-39页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的基本要素分析第39-51页
    一、 “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方向第39-46页
        1. 专业发展第39-40页
        2. 职业发展第40-46页
    二、 “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内容第46-48页
        1. 知识的积累与组织第46-47页
        2. 技能的提升与创新第47-48页
    三. “思政课”名师发展与成长形态第48-51页
        1. 个体名师形态第49页
        2. 共同体名师形态第49-51页
第三章 “思政课”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的质性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第51-68页
    一、 研究总体设计第51-56页
        1.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第51-53页
        2. 访谈内容第53页
        3. 研究程序和时间安排第53-54页
        4. 相关资料补充与提取第54-56页
    二、 “思政课”名师发展规律研究第56-63页
        1. 认知发展的循环性规律第56-59页
        2. 角色转变的过程性规律第59-61页
        3. 自我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第61-63页
    三、 “思政课”名师成长路径研究第63-68页
        1. 教师自助成长路径第63-65页
        2. 高校协助成长路径第65-66页
        3. 同伴协同成长路径第66页
        4. “思政课”名师成长路径的节点第66-68页
第四章 “思政课”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理论模型建构第68-73页
    一、 “思政课”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理论模型论证第68-70页
        1. 论证思路第68-69页
        2. 论证结果第69-70页
    二、 “思政课”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理论模型结构分析第70-71页
        1. 显性曲线伴随结构第70页
        2. 隐性曲线递进结构第70-71页
    三、 “思政课”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理论模型态势分析第71-73页
        1. 螺旋上升态势第71页
        2. 逐层变化态势第71-73页
结论第73-79页
    一、 “思政课”名师培养难题第73-75页
    二、 “思政课”名师培养主题第75-77页
    三、 “思政课”名师培养建议第77-79页
访谈附录第79-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9-9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绩效预算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探讨--以SCJC学院为例
下一篇:萨提亚沟通模式在改善婚姻质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