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硫化氢腐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硫化氢腐蚀概述 | 第12-26页 |
2.1 硫化氢腐蚀机理 | 第12-17页 |
2.1.1 硫化氢的特性 | 第12页 |
2.1.2 湿硫化氢环境的概念 | 第12-14页 |
2.1.3 硫化氢腐蚀的机理 | 第14-15页 |
2.1.4 硫化氢导致氢损伤的过程 | 第15-17页 |
2.2 硫化氢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2.1 材料因素 | 第17-18页 |
2.2.2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 硫化氢 /二氧化碳共存条件下腐蚀机理 | 第19-21页 |
2.4 硫化氢 /二氧化碳共存条件下腐蚀影响的主要因素 | 第21-26页 |
2.4.1 硫化氢含量对腐蚀影响 | 第21-22页 |
2.4.2 温度对腐蚀影响 | 第22-23页 |
2.4.3 pH 值对腐蚀影响 | 第23页 |
2.4.4 Cl~-、 Ca~(2+) 、 Mg~(2+) 含量对腐蚀影响 | 第23-24页 |
2.4.5 液相流态对腐蚀影响 | 第24页 |
2.4.6 硫化氢 /二氧化碳分压对腐蚀影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集输管道和设备工况环境和工艺参数调研 | 第26-37页 |
3.1 河口采油厂普查检测情况 | 第26-29页 |
3.2 河口采油厂硫化氢分布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3.2.1 地质区块和层位的硫化氢分布情况 | 第29-30页 |
3.2.2 采油系统硫化氢分布情况 | 第30页 |
3.2.3 集输系统硫化氢分布情况 | 第30页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4 目前采取的防硫化氢措施 | 第31-32页 |
3.5 硫化氢腐蚀现状调研 | 第32-37页 |
3.5.1 三矿至渤南集气站资料 | 第32-33页 |
3.5.2 渤三站至渤南集气站管线情况 | 第33-34页 |
3.5.3 现场腐蚀检测与分析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实验室腐蚀试验 | 第37-46页 |
4.1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4.1.1 腐蚀模拟试验 | 第37页 |
4.1.2 环境断裂试验 | 第37-38页 |
4.2 硫化氢湿气环境的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41页 |
4.2.1 静态试验 | 第38-39页 |
4.2.2 动态试验 | 第39-41页 |
4.3 含硫化氢液相环境中的腐蚀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46页 |
4.3.1 静态试验 | 第41-42页 |
4.3.2 动态试验 | 第42-43页 |
4.3.3 腐蚀产物膜微观形貌观察 | 第43-44页 |
4.3.4 环境断裂试验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硫化氢与二氧化碳腐蚀防护措施 | 第46-53页 |
5.1 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共同存在时的选材原则 | 第46-48页 |
5.1.1 酸性环境下的选材要求 | 第46页 |
5.1.2 硫化氢 /二氧化碳共存时选材原则 | 第46-48页 |
5.2 硫化氢/ 二氧化碳腐蚀防护措施 | 第48-53页 |
5.2.1 选用抗硫化氢材料 | 第48-49页 |
5.2.2 添加缓蚀剂 | 第49-50页 |
5.2.3 控制 pH 值和脱水 | 第50页 |
5.2.4 防腐层或衬里 | 第50-51页 |
5.2.5 定期清管 | 第51页 |
5.2.6 油气田腐蚀的综合治理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表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