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录 | 第8-9页 |
表录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2页 |
一) 集聚、辐射、扩散作用 | 第10-11页 |
二) 促进创新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城市经济效率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2.1 城市效率的评价方法 | 第12-15页 |
2.1.1 指标体系评价法 | 第12页 |
2.1.2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analysis) | 第12-13页 |
2.1.3 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2.1.3.1 索洛残差法 | 第13-14页 |
2.1.3.2 含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法 | 第14页 |
2.1.3.3 非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14-15页 |
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城市经济效率计算 | 第17-27页 |
3.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17-19页 |
3.2 样本选取 | 第19页 |
3.3 指标选取 | 第19-22页 |
3.4 数据整理 | 第22-25页 |
3.5 城市经济效率的计算结果 | 第25-2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特征分析 | 第27-40页 |
4.1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变化 | 第27-28页 |
4.2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波动变化 | 第28-29页 |
4.3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来源分析 | 第29-31页 |
4.4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聚类分析 | 第31-39页 |
4.4.1 不同地域分布带来的效率变化差异 | 第31-33页 |
4.4.2 区域各个城市的效率变化差异 | 第33-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 第40-47页 |
5.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假设 | 第40-41页 |
5.2 回归模型选择 | 第41-42页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7-53页 |
6.1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 | 第47页 |
6.2 增强城市对于周围区域的集聚辐射能力 | 第47-48页 |
6.3 调整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 第48-49页 |
6.4 提升科技竞争力 | 第49-50页 |
6.5 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 第50-51页 |
6.6 提高科研投入使用效率 | 第51-5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58-60页 |
附件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