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文结构 | 第15-16页 |
1. 问题银行的界定 | 第16-19页 |
·美国的界定 | 第16-17页 |
·国际组织的界定 | 第17页 |
·我国的界定 | 第17-19页 |
2. 问题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9-27页 |
·问题银行的产生根源 | 第19-24页 |
·内生因素——银行机构自身的脆弱性 | 第19-22页 |
·外生因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 第22-23页 |
·银行监管的制度性缺陷 | 第23-24页 |
·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 | 第24-25页 |
·代表监督理论—国家监管机构存在的理由 | 第25-27页 |
3. 美国问题银行识别、预警和早期监管机制 | 第27-40页 |
·美国银行监管体系 | 第27-29页 |
·美国银行监管的双线多重性 | 第28页 |
·美国伞状监管结构 | 第28-29页 |
·美国监管体系的主要弊端 | 第29页 |
·美国的问题银行识别和预警体系 | 第29-35页 |
·现场风险评估系统—CAMELS | 第30-31页 |
·非现场风险评估及其预警系统 | 第31-33页 |
·美国对问题银行识别及预警体系的改进 | 第33-34页 |
·美国问题银行的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 第34-35页 |
·美国问题银行的早期监管机制 | 第35-39页 |
·相机抉择地整顿问题银行 | 第36页 |
·公开援助流动性困难的问题银行 | 第36-37页 |
·对个别问题银行放松资本限制 | 第37-38页 |
·派驻监管专员和签发监管合约文书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美国问题银行的退出机制简述 | 第39-40页 |
4. 我国问题银行的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机制现状 | 第40-54页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义、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40-43页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 第40页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特点 | 第40-41页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问题银行监管体系中的特殊性 | 第41-43页 |
·我国银行监管主体 | 第43-44页 |
·我国的问题银行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体系 | 第44-51页 |
·非现场检查对问题银行的识别 | 第44-46页 |
·非现场监察对问题银行的预警 | 第46-48页 |
·现场检查 | 第48-49页 |
·我国对问题银行的早期监管 | 第49-50页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监管成果 | 第50-51页 |
·我国问题银行监管主要进展和问题 | 第51-54页 |
·监管模式的主要进展和问题 | 第51-53页 |
·监管资源利用的主要进展和问题 | 第53-54页 |
5. 中美问题银行监管体制对比 | 第54-58页 |
·监管对象与监管主体对比 | 第54页 |
·问题银行的识别对比 | 第54-56页 |
·问题银行的预警对比 | 第56页 |
·问题银行的早期监管对比 | 第56-58页 |
6. 完善我国问题银行识别、预警与早期监管体制的政策建议 | 第58-72页 |
·建立科学完善、适用性强的问题银行识别体系 | 第58-62页 |
·CAMELS系统的不足 | 第59页 |
·完善我国银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议 | 第59-61页 |
·对非现场监管的必要补充 | 第61页 |
·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监管的现场监管体系 | 第61-62页 |
·建立反应灵敏、回馈及时、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系统 | 第62-66页 |
·加权指标预警法 | 第62-63页 |
·特征指标预警法 | 第63-66页 |
·建立规范、稳健与适用性强的问题银行早期监管机制 | 第66-72页 |
·明确问题银行导向型的监管理念,遵循问题银行监管原则 | 第66-68页 |
·基于识别和预警体系制订和执行详细规范的早期监管计划 | 第68-70页 |
·完善问题银行监管的配套机制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表 | 第75-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