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背景 | 第14-16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2.2 民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背景 | 第14-15页 |
1.2.3 成功案例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原因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羌族传统建筑与民族商业步行街 | 第21-43页 |
2.1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1-23页 |
2.1.1 民族历史 | 第21-22页 |
2.1.2 民族宗教 | 第22-23页 |
2.2 空间形态发展概况 | 第23-26页 |
2.2.1 空间布局演变 | 第23-24页 |
2.2.2 空间布局特色 | 第24-26页 |
2.3 羌族建筑 | 第26-31页 |
2.3.1 主要建筑类型 | 第26-28页 |
2.3.2 羌族建筑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2.3.3 北川地区羌族建筑特色 | 第29-31页 |
2.4 民族商业步行街 | 第31-42页 |
2.4.1 民族特色商业步行街特征 | 第31-32页 |
2.4.2 民族特色商业步行街案例 | 第32-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巴拿恰商业步行街设计解析 | 第43-76页 |
3.1 区域条件 | 第43-44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43页 |
3.1.2 气候条件 | 第43页 |
3.1.3 人口状况 | 第43-44页 |
3.2 修建背景 | 第44-45页 |
3.3 巴拿恰商业步行街总体规划分析 | 第45-46页 |
3.3.1 规划定位 | 第45-46页 |
3.3.2 区域位置 | 第46页 |
3.4 巴拿恰商业步行街设计特色 | 第46-75页 |
3.4.1 总体概况 | 第46-48页 |
3.4.2 空间形态探寻 | 第48-54页 |
3.4.3 传统羌族建筑与现代商业步行街的结合重点 | 第54页 |
3.4.4 步行街空间序列 | 第54-57页 |
3.4.5 空间的衔接 | 第57-58页 |
3.4.6 比例尺度 | 第58-61页 |
3.4.7 视角 | 第61页 |
3.4.8 建筑形态 | 第61-64页 |
3.4.9 建筑布局 | 第64-65页 |
3.4.10 节点 | 第65-69页 |
3.4.11 色彩与材料 | 第69-70页 |
3.4.12 景观特色 | 第70-75页 |
注释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巴拿恰商业步行街效用解析 | 第76-92页 |
4.1 实际效用 | 第76-81页 |
4.1.1 可达性 | 第76-77页 |
4.1.2 人流容纳量 | 第77-78页 |
4.1.3 商铺业态 | 第78-79页 |
4.1.4 本地购买群体 | 第79页 |
4.1.5 消费及其可能性 | 第79-80页 |
4.1.6 体验式消费 | 第80-81页 |
4.2 效用不足 | 第81-85页 |
4.2.1 地面承载的文化展示效用 | 第81-82页 |
4.2.2 人性化设计效用与羌文化的承载 | 第82页 |
4.2.3 营造互动的文化效用 | 第82-84页 |
4.2.4 商业文化标识 | 第84页 |
4.2.5 农耕文化的缺失 | 第84-85页 |
4.2.6 地震文化的缺失 | 第85页 |
4.3 城市效用 | 第85-91页 |
4.3.1 县城总体规划背景 | 第85-86页 |
4.3.2 城市意象的选择与确立 | 第86-88页 |
4.3.3 步行街的城市职能 | 第88-91页 |
注释 | 第91-92页 |
第五章 羌风商业步行街设计探析 | 第92-116页 |
5.1 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的现实与启发 | 第92-93页 |
5.2 基于新地域主义的羌风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93-96页 |
5.2.1 延续性策略 | 第93-94页 |
5.2.2 变异性策略 | 第94-96页 |
5.2.3 意象性策略 | 第96页 |
5.3 风格选择 | 第96-98页 |
5.3.1 原生风格 | 第97页 |
5.3.2 结合风格 | 第97-98页 |
5.3.3 间接对应风格 | 第98页 |
5.4 空间设计 | 第98-104页 |
5.4.1 “真实性”的构建逻辑 | 第98-99页 |
5.4.2 基于所处城市的空间策略 | 第99-101页 |
5.4.3 选择传统羌族外部空间要素架构步行街核心空间 | 第101-102页 |
5.4.4 综合传统与城市的步行街空间小尺度 | 第102-103页 |
5.4.5 基于实用性与文化延续设置空间流线 | 第103-104页 |
5.5 建筑设计 | 第104-110页 |
5.5.1 建筑类型多样设置 | 第105-106页 |
5.5.2 建筑造型要点 | 第106-108页 |
5.5.3 建筑类别的起承转合 | 第108页 |
5.5.4 边界界面的羌文化承载 | 第108页 |
5.5.5 现代新样式设计 | 第108-110页 |
5.6 文化营造 | 第110-116页 |
5.6.1 文化定位的多样选择 | 第110-111页 |
5.6.2 文化营造策略 | 第111-116页 |
结语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附录1 | 第121-131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