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内燃机车论文

内燃机车柴油机与车体耦合振动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第13-14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带减振系统的独立司机室内燃机车车架结构强度第16-21页
    2.1 4400马力调车机车结构介绍第16-18页
    2.2 有限元理论介绍第18页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8-19页
    2.4 有限元静强度计算结果第19-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柴油机发电机组激励分析第21-32页
    3.1 柴油机介绍第21-22页
    3.2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第22-23页
    3.3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第23-29页
        3.3.1 单缸柴油机的受力分析第24-26页
        3.3.2 V型两缸柴油机的受力分析第26-29页
    3.4 12V265柴油机受力分析第29-31页
        3.4.1 惯性力第29-30页
        3.4.2 惯性力矩第30页
        3.4.3 倾覆力矩第30-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柴油机激励相位与大小对司机室振动的影响第32-45页
    4.1 车体底架有限元模态分析第32-35页
        4.1.1 模态分析理论第32-34页
        4.1.2 模态计算结果第34-35页
    4.2 激励大小与方向对司机室振动响应的影响第35-44页
        4.2.1 谐响应分析理论第35-36页
        4.2.2 圣维南定理的延伸第36-37页
        4.2.3 谐响应工况设计第37-38页
        4.2.4 谐响应计算结果第38-44页
    4.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独立司机室弹性元件参数优化第45-53页
    5.1 独立司机室第45-46页
        5.1.1 独立司机室结构说明第45页
        5.1.2 独立司机室的连接刚度第45-46页
    5.2 响应叠加方法提出第46-48页
    5.3 误差分析第48页
    5.4 方法应用第48-52页
        5.4.1 柴油机激励谱第48-49页
        5.4.2 橡胶关节特性第49-50页
        5.4.3 优化结果第50-52页
    5.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6章 隔振方案进一步研究及比较第53-68页
    6.1 传统内燃机车柴油机隔振方案第53-54页
    6.2 柴油机主发电机整体结构合理性分析第54-57页
        6.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6.2.2 分析工况设计与评价方法第55-56页
        6.2.3 计算结果第56-57页
    6.3 二级减振结构内燃机车第57-59页
        6.3.1 二级减振结构内燃机车构想第57页
        6.3.2 柴油机主发电机整体结构橡胶支承刚度优化第57-59页
    6.4 两种隔振方案中阻尼影响第59-67页
        6.4.1 整车结构简化第59页
        6.4.2 底架等效垂向刚度计算第59-60页
        6.4.3 一级减振结构内燃机车振动方程及Simulink模型建立第60-62页
        6.4.4 二级减振结构内燃机车振动方程及Simulink模型建立第62-67页
    6.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干线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测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非球面加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