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2 关于社火的研究 | 第13-17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1 田野调查法 | 第17-18页 |
2.2.2 个案研究法 | 第18页 |
2.2.3 访谈法 | 第18页 |
2.2.4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2.3 研究思路与步骤 | 第18-19页 |
2.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3.2 研究步骤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48页 |
3.1 盂县西小坪村概况 | 第19-22页 |
3.2 武术社火基本情况分析 | 第22-29页 |
3.2.1 武术社火历史渊源 | 第22-23页 |
3.2.2 “武氏”家族促进了盂县地区武术社火的发展 | 第23-25页 |
3.2.3 武术社火形成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3.3 武术社火表演过程介绍 | 第29-36页 |
3.3.1 正月期间的武术社火表演 | 第29-34页 |
3.3.2 庙会期间的武术社火表演 | 第34-36页 |
3.4 武术社火传承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3.4.1 武术社火传承人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3.4.2 武术社火传承方式分析 | 第37-38页 |
3.5 武术社火生存现状分析 | 第38-41页 |
3.5.1 武术社火的开展范围正在萎缩 | 第38-39页 |
3.5.2 武术社火表演内容创作停滞不前 | 第39页 |
3.5.3 武术社火的传承遭受现代化的冲击 | 第39-40页 |
3.5.4 由于无人组织导致武术社火自生自灭 | 第40-41页 |
3.6 武术社火的特征及其价值分析 | 第41-44页 |
3.6.1 武术社火的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3.6.2 武术社火的价值分析 | 第42-44页 |
3.7 保护和发展武术社火的保护和发展 | 第44-48页 |
3.7.1 政府的关怀是武术社火发展的保障 | 第44-45页 |
3.7.2 传承人的保护是武术社火发展的重点 | 第45-46页 |
3.7.3 学校的传承是武术社火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46页 |
3.7.4 新农村建设是武术社火价值的最终体现 | 第46-48页 |
4 结论 | 第48-50页 |
4.1 “申遗”的成功并没有带来民俗体育的快速发展 | 第48页 |
4.2 遭受现代化浸泡的传统农村节日氛围已经淡化 | 第48-49页 |
4.3 缺乏文化自觉的村落居民已经逐渐放弃了对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 | 第49-50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6 致谢 | 第53-54页 |
7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情况 | 第54-55页 |
8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