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房地产信贷论文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推广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2-15页
        1.3.1 研究范围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3.3 技术路线第13-15页
2 内涵及理论基础第15-21页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第15-17页
        2.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基本特征第15-16页
        2.1.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与普通住房按揭贷款的异同第16-17页
    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第17-21页
        2.2.1 生命周期理论第17-18页
        2.2.2 期权理论第18-19页
        2.2.3 家庭财富代际传递理论第19-20页
        2.2.4 保险精算理论第20-21页
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经验及国内现状第21-28页
    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经验分析第21-25页
        3.1.1 美国模式分析第21-24页
        3.1.2 英国模式分析第24-25页
    3.2 我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实践第25-28页
        3.2.1 个人自发性“以房养老”第25-26页
        3.2.2 有组织“以房养老”第26-28页
4 我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条件分析第28-49页
    4.1 我国推广反向抵押贷款的优势(Strength)第28-32页
        4.1.1 较高的房屋自有率第28-29页
        4.1.2 金融业雄厚的资金实力第29-30页
        4.1.3 地价升值的预期第30页
        4.1.4 居民接受程度日益提高第30-31页
        4.1.5 法制不断完善第31-32页
    4.2 我国推广反向抵押贷款的劣势(Weakness)第32-35页
        4.2.1 落后的传统观念第32-34页
        4.2.2 缺少政策支持第34-35页
        4.2.3 亟待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第35页
        4.2.4 欠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第35页
    4.3 我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机会(Opportunity)第35-42页
        4.3.1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儿防老难以为继第35-39页
        4.3.2 亟待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第39-41页
        4.3.3 过高的社会储蓄率第41页
        4.3.4 家庭资产大量沉淀第41-42页
        4.3.5 金融综合经营改革第42页
        4.3.6 促进房地产存量市场繁荣发展第42页
    4.4 我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威胁(Threaten)第42-49页
        4.4.1 贷款利率风险第43-44页
        4.4.2 房屋价值风险第44-46页
        4.4.3 长寿风险第46-47页
        4.4.4 道德风险第47-48页
        4.4.5 其它风险第48-49页
5 我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构建第49-64页
    5.1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原则第49-50页
        5.1.1 重视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第49页
        5.1.2 积极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第49-50页
    5.2 组织模式和运作流程第50-53页
        5.2.1 政府第50-51页
        5.2.2 特设贷款发放机构第51页
        5.2.3 借款人第51-52页
        5.2.4 中介机构第52页
        5.2.5 二级市场第52页
        5.2.6 运作流程第52-53页
    5.3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定价第53-61页
        5.3.1 模型的建立和修正第54-56页
        5.3.2 模型的假设第56页
        5.3.3 模型参数的拟定第56-57页
        5.3.4 模拟分析第57-60页
        5.3.5 敏感性分析第60-61页
    5.4 风险的防范第61-64页
        5.4.1 通过资产组合降低风险第61-62页
        5.4.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第62页
        5.4.3 有限浮动利率控制第62-63页
        5.4.4 发挥政府的作用第63页
        5.4.5 贷款价值比控制第63-64页
6 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第64-66页
    6.1 主要结论与成果第64-65页
    6.2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VA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