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 聚乳酸材料 | 第14-20页 |
1.2.1 聚乳酸的性质 | 第14页 |
1.2.2 聚乳酸的结构 | 第14页 |
1.2.3 聚乳酸的合成 | 第14-16页 |
1.2.4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 | 第16-20页 |
1.3 聚乳酸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1 聚乳酸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2 聚乳酸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1.3.3 聚乳酸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第21页 |
1.4 聚乳酸的降解 | 第21-22页 |
1.4.1 材料因素对聚乳酸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1.4.2 环境因素对聚乳酸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二醋酸纤维素酯共混改性对聚乳酸耐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4-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3 试样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4 分析测试 | 第26-27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7-33页 |
2.3.1 CDA-g-PLA的核磁共振(~1HNMR)表征 | 第27-28页 |
2.3.2 相容剂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28-29页 |
2.3.3 CDA-g-PLA的差热分析(DSC) | 第29-31页 |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1页 |
2.3.5 力学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2.3.6 维卡软化点测试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影响聚乳酸结晶的因素及其与材料耐热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34-52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3 试样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4 分析测试 | 第36-37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7-51页 |
3.3.1 新型成核剂与成核剂TMC、纯聚乳酸基本性质 | 第37页 |
3.3.2 新型成核剂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3.3 PLA/新型成核剂、PLA/TMC300、PLA/TMC306、聚乳酸DSC曲线 | 第38-41页 |
3.3.4 聚乳酸、PLA/新型成核剂、PLA/TMC300、PLA/TMC306、偏光图像对比 | 第41-43页 |
3.3.5 聚乳酸、PLA/新型成核剂、PLA/TMC300、PLA/TMC306不同热处理条件对比 | 第43-44页 |
3.3.6 微量增塑聚乳酸DSC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7 微量增塑聚乳酸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3.3.8 微量增塑聚乳酸的结晶度对比 | 第49-50页 |
3.3.9 微量增塑聚乳酸维卡软化点测试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交联反应对聚乳酸耐热性能的影响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5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4.3 聚乳酸熔融共混交联 | 第53-58页 |
4.3.1 试样制备 | 第53页 |
4.3.2 聚乳酸熔融共混可交联性的表征 | 第53-54页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58页 |
4.4 聚乳酸的表面交联 | 第58-61页 |
4.4.1 样品溶解实验分析 | 第58-60页 |
4.4.2 扫描显微镜下观察样品 | 第60页 |
4.4.3 样品维卡软化点的测定与分析 | 第60-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