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73页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配制 | 第15-27页 |
1.2. 方法 | 第27-73页 |
1.2.1. 内含lncRNA MEG3 RNA序列的重组病毒样颗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40页 |
1.2.1.1. 构建表达MS2噬菌体衣壳蛋白酵母表达载体pESC-MS2 | 第28-36页 |
1.2.1.2. 构建表达内含lncRNA MEG3 RNA序列的MS2噬菌体病毒样颗粒的表达载体pESC-MS2-MEG3 | 第36-40页 |
1.2.2. 重组质粒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40-42页 |
1.2.3. 重组病毒样颗粒的表达及其纯化 | 第42-45页 |
1.2.4. 重组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 第45-50页 |
1.2.4.1.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 | 第45页 |
1.2.4.2.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鉴定 | 第45-47页 |
1.2.4.3. RT-PCR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内的MEG3 RNA | 第47-50页 |
1.2.4.4. 透射电镜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 | 第50页 |
1.2.4.5. 重组病毒样颗粒的蛋白定量 | 第50页 |
1.2.5. 重组病毒样颗粒交联GE11小肽 | 第50-52页 |
1.2.6.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穿膜能力验证 | 第52-56页 |
1.2.6.1. HepG2、Hep3B、Huh-7、MCF-7、K562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52-53页 |
1.2.6.2. 不同细胞内MEG3 RNA基础水平的检测 | 第53-55页 |
1.2.6.3. 不同浓度的GE11-VLPs处理不同细胞作用相同时间 | 第55-56页 |
1.2.6.4. 相同浓度的GE11-VLPs处理一种细胞作用不同时间 | 第56页 |
1.2.7.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穿膜机制的探讨 | 第56-58页 |
1.2.7.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EGFR表达水平 | 第56-57页 |
1.2.7.2. EGFR药物抑制实验 | 第57-58页 |
1.2.8. GE11-VLPs-MEG3重组病毒样颗粒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8-67页 |
1.2.8.1.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实验 | 第58-59页 |
1.2.8.2.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第59-60页 |
1.2.8.3.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实验 | 第60-62页 |
1.2.8.4.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凋亡实验 | 第62-63页 |
1.2.8.5.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周期实验 | 第63-64页 |
1.2.8.6.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抑癌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64-67页 |
1.2.9.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动物实验 | 第67-72页 |
1.2.9.1. HepG2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1.2.9.2. 重组病毒样颗粒对荷瘤裸鼠的治疗 | 第68-69页 |
1.2.9.3. 重组病毒样颗粒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69-72页 |
1.2.10. 统计学分析 | 第72-73页 |
2. 结果 | 第73-105页 |
2.1. 内含lncRNA MEG3 RNA序列的重组病毒样颗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76页 |
2.1.1. 构建表达MS2噬菌体衣壳蛋白酵母表达载体pESC-MS2 | 第73-74页 |
2.1.2. 构建表达内含lncRNA MEG3 RNA序列的MS2噬菌体病毒样颗粒的表达载体pESC-MS2-MEG3 | 第74-76页 |
2.2. pESC-MS2-MEG3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的PCR鉴定 | 第76-77页 |
2.3. 重组病毒样颗粒的表达及其纯化 | 第77-78页 |
2.4. 重组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 第78-82页 |
2.4.1.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 | 第78-79页 |
2.4.2. SDS-PAGE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 | 第79页 |
2.4.3. RT-PCR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内含RNA | 第79-80页 |
2.4.4. 透射电镜鉴定重组病毒样颗粒 | 第80-81页 |
2.4.5. 重组病毒样颗粒的蛋白定量(Bradford法) | 第81-82页 |
2.5. SDS-PAGE验证重组病毒样颗粒交联GE11小肽 | 第82-83页 |
2.6.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穿膜能力验证 | 第83-86页 |
2.6.1. 不同细胞内MEG3 RNA基础水平的检测 | 第83-84页 |
2.6.2. 不同浓度的GE11-VLPs处理不同细胞 | 第84-85页 |
2.6.3. 相同浓度的GE11-VLPs处理同一种细胞作用不同时间 | 第85-86页 |
2.7.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穿膜机制的探讨 | 第86-90页 |
2.7.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EGFR表达水平 | 第86-88页 |
2.7.2. EGFR药物抑制实验 | 第88-90页 |
2.8. GE11-VLPs-MEG3重组病毒样颗粒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90-97页 |
2.8.1.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实验 | 第90-91页 |
2.8.2.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第91-93页 |
2.8.3.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实验 | 第93-94页 |
2.8.4.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凋亡实验 | 第94-96页 |
2.8.5.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的细胞周期实验 | 第96-97页 |
2.9. 交联后重组病毒样颗粒抑癌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97-100页 |
2.9.1. Western Blot检测MEG3相关靶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97-99页 |
2.9.2. RT-qPCR验证MEG3 RNA升高对靶基因的作用 | 第99-100页 |
2.10. 重组病毒样颗粒体内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100-105页 |
2.10.1. 荷瘤裸鼠体表肿瘤大小的监测 | 第100-102页 |
2.10.2. 肿瘤组织内MEG3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102页 |
2.10.3. 肿瘤组织的H&E染色 | 第102-103页 |
2.10.4. 肿瘤组织内Ki-67表达水平的免疫组化检测 | 第103-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论文综述 | 第115-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附录1:pESC-URA载体详细信息 | 第133-134页 |
附录2:pcDNA3.0载体详细信息 | 第134-136页 |
附录3:pESC-MS2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第136-138页 |
附录4:pESC-MS2-MEG3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第138-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介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