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9-47页 |
1.1 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及进展 | 第19-24页 |
1.1.1 手术治疗 | 第19-21页 |
1.1.2 放射治疗 | 第21-22页 |
1.1.3 化学药物治疗 | 第22-23页 |
1.1.4 免疫治疗 | 第23-24页 |
1.1.5 基因治疗 | 第24页 |
1.2 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常用载体 | 第24-39页 |
1.2.1 纳米药物载体的基质材料 | 第26-29页 |
1.2.2 载体结构类别 | 第29-32页 |
1.2.3 纳米药物针对脑胶质瘤的靶向策略 | 第32-39页 |
1.3 紫杉醇的抗癌机制 | 第39-40页 |
1.4 凋亡及其相关蛋白 | 第40-43页 |
1.4.1 Bcl-2 家族成员 | 第42-43页 |
1.4.2 Caspase家族 | 第43页 |
1.5 血脑屏障与P-g蛋白及相关基因 | 第43-45页 |
1.6 立题依据 | 第45-46页 |
1.7 创新性 | 第46-4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7-65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器材 | 第47-4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48-49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2.3 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50-51页 |
2.3.1 纳米药物合成相关药物 | 第50页 |
2.3.2 靶向药物胶束配制 | 第50-51页 |
2.4 细胞株来源及培养 | 第51页 |
2.4.1 细胞株 | 第51页 |
2.4.2 细胞培养 | 第51页 |
2.5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2.6 照射条件 | 第51-52页 |
2.7 real-time PCR检测 | 第52-54页 |
2.7.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52页 |
2.7.2 细胞准备 | 第52-53页 |
2.7.3 总RNA提取 | 第53页 |
2.7.4 逆转录反应 | 第53页 |
2.7.5 real-time PCR反应 | 第53-54页 |
2.8 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第54-55页 |
2.8.1 Western Blot法 | 第54-55页 |
2.8.2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第55页 |
2.9 颅内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2.10 葡聚糖-紫杉醇-RVG29纳米胶束的合成和表征 | 第56-58页 |
2.10.1 葡聚糖-紫杉醇-RVG29键合物及其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56-57页 |
2.10.2 荧光光谱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57页 |
2.10.3 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测定胶束粒径 | 第57页 |
2.10.4 电子显微镜表征胶束形貌 | 第57页 |
2.10.5 分析担载紫杉醇胶束M(PTX), M(RVG, PTX)的载药量 | 第57-58页 |
2.11 葡聚糖-紫杉醇-RVG29纳米胶束的细胞靶向和抗C_6胶质瘤细胞的体外研究 | 第58-60页 |
2.11.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纳米胶束在C_6细胞靶向分布 | 第58页 |
2.11.2 流式细胞术检测C_6细胞对纳米胶束的摄取 | 第58-59页 |
2.11.3 台盼蓝染色实验检测羧基化葡聚糖的生物相容性 | 第59页 |
2.11.4 MTT法检测靶向纳米胶束对C_6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9页 |
2.11.5 流式细胞术检测靶向纳米胶束诱导C_6细胞凋亡情况 | 第59-60页 |
2.11.6 靶向纳米胶束作用后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60页 |
2.11.7 靶向纳米胶束作用后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第60页 |
2.12 葡聚糖-紫杉醇-RVG29纳米胶束的脑靶向和抗胶质瘤的体内实验 | 第60-62页 |
2.1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60页 |
2.12.2 靶向胶束在荷瘤Wistar大鼠体内分布实验 | 第60-61页 |
2.12.3 荷瘤大鼠治疗效果评价 | 第61-62页 |
2.12.4 靶向纳米胶束作用后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62页 |
2.12.5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第62页 |
2.13 葡聚糖-紫杉醇-RVG29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 | 第62-63页 |
2.13.1 实验分组 | 第62页 |
2.13.2 用MTT法检测胶束对C_6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62页 |
2.13.3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胶束对C_6细胞的凋亡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2.13.4 靶向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后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63页 |
2.13.5 靶向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后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63页 |
2.14 统计学分析 | 第63-65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65-95页 |
3.1 葡聚糖-紫杉醇-RVG29键合物及其纳米胶束的合成和表征 | 第65-66页 |
3.1.1 葡聚糖-紫杉醇-RVG29键合物及其纳米胶束的表征 | 第65页 |
3.1.2 电子显微镜表征胶束形貌及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测定胶束粒径 | 第65-66页 |
3.2 靶向纳米胶束细胞靶向和抗C_6胶质瘤细胞的体外研究 | 第66-77页 |
3.2.1 纳米药物载体的生物相容性 | 第66页 |
3.2.2 C_6细胞对纳米胶束的摄取 | 第66-67页 |
3.2.3 载药胶束对C_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67-68页 |
3.2.4 流式细胞仪检测M(RVG,PTX)胶束对C_6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3.2.5 凋亡相关因子及MDR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69-72页 |
3.2.6 纳米胶束作用后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 | 第72-77页 |
3.3 体内实验研究葡聚糖-紫杉醇-RVG29纳米胶束的靶向作用及抑瘤效应 | 第77-89页 |
3.3.1 靶向胶束体内及脑内分布情况 | 第77-82页 |
3.3.2 靶向药物治疗后对荷瘤大鼠的体重影响 | 第82页 |
3.3.3 药物治疗对动物生存期的影响 | 第82-84页 |
3.3.4 MRI影像学检测靶向药物治疗前后脑胶质瘤体积变化 | 第84-85页 |
3.3.5 凋亡相关因子及MDR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85-87页 |
3.3.6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 | 第87-89页 |
3.4 葡聚糖-紫杉醇-RVG29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 | 第89-95页 |
3.4.1 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对C_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89-90页 |
3.4.2 流式细胞仪检测胶束联合放射治疗对C_6细胞凋亡情况 | 第90-91页 |
3.4.3 靶向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作用后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91-92页 |
3.4.4 靶向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作用后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 第92-9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95-105页 |
4.1 纳米胶束合成及表征情况 | 第96页 |
4.2 靶向纳米胶束的靶向性及对原位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 | 第96-99页 |
4.2.1 纳米胶束的脑胶质瘤靶向性 | 第97-98页 |
4.2.2 靶向胶束体内分布情况 | 第98-99页 |
4.2.3 纳米系统实现靶向及突破血脑屏障的机制 | 第99页 |
4.3 靶向纳米胶束抗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 | 第99-105页 |
4.3.1 空白纳米胶束对体外培养的C_6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 第99页 |
4.3.2 纳米载药胶束对体外培养的C_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99-100页 |
4.3.3 靶向纳米胶束对颅内胶质瘤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100-101页 |
4.3.4 靶向纳米胶束抑制胶质瘤生长的机制 | 第101-102页 |
4.3.5 靶向纳米胶束联合放射治疗对脑胶质瘤的作用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