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壁面作用的声发射检测及其在气力输送过程中的应用
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4页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科学意义 | 第20-21页 |
1.2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4-62页 |
2.1 气力输送过程的研究现状 | 第24-40页 |
2.1.1 气力输送流型 | 第24-26页 |
2.1.2 气力输送物料与流型的关系 | 第26-29页 |
2.1.3 气力输送流型转变图 | 第29-32页 |
2.1.4 气力输送压降预测模型 | 第32-36页 |
2.1.5 颗粒-壁面作用的研究 | 第36-38页 |
2.1.6 固体质量流量的检测 | 第38-40页 |
2.2 声发射检测技术进展 | 第40-44页 |
2.2.1 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40-41页 |
2.2.2 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41-42页 |
2.2.3 声发射信号的产生机理 | 第42-44页 |
2.3 声信号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44-51页 |
2.3.1 时域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2.3.2 频域分析方法 | 第47-51页 |
2.3.3 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 第51页 |
2.4 课题的提出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62-70页 |
3.1 实验装置与物料 | 第62-65页 |
3.1.1 气力输送实验装置 | 第62-63页 |
3.1.2 工业高压粉煤密相输送装置 | 第63-64页 |
3.1.3 实验物料 | 第64-65页 |
3.2 实验测量与表征方法 | 第65-68页 |
3.2.1 声发射测量方法 | 第65页 |
3.2.2 压降测量方法 | 第65-66页 |
3.2.3 感应静电流测量方法 | 第66页 |
3.2.4 摄像法 | 第66-67页 |
3.2.5 粉煤流量计DensityPRO的校正 | 第67-6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颗粒-壁面作用的声发射检测 | 第70-102页 |
4.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70-71页 |
4.2 颗粒-壁面碰撞和摩擦声发射信号的解耦 | 第71-78页 |
4.2.1 功率谱分析与声源特征 | 第72-73页 |
4.2.2 小波分解与信息的提取 | 第73-77页 |
4.2.3 颗粒类型与方法的适用性 | 第77-78页 |
4.3 颗粒-壁面碰撞和摩擦声发射信号的影响因素 | 第78-81页 |
4.3.1 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2 颗粒速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3 法向压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4.4 颗粒-壁面碰撞和摩擦的声发射模型 | 第81-94页 |
4.4.1 声发射信号的主频模型 | 第81-89页 |
4.4.2 声发射信号的能量模型(稀相输送) | 第89-94页 |
4.5 稀相输送声发射信号能量模型的应用 | 第94-97页 |
4.5.1 稀相气力输送固体质量流量的检测 | 第94-96页 |
4.5.2 碰撞角的检测 | 第96-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符号说明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基于颗粒-壁面作用检测的流型转变研究 | 第102-124页 |
5.1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02-10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4页 |
5.3 流型转变过程的宏观特性 | 第104-111页 |
5.3.1 压降与流型转变 | 第104-106页 |
5.3.2 声能量与流型转变 | 第106-108页 |
5.3.3 静电信号与流型转变 | 第108-110页 |
5.3.4 三种检测手段的比较 | 第110-111页 |
5.4 流型转变过程输送特性分析 | 第111-118页 |
5.4.1 颗粒运动特性 | 第111-114页 |
5.4.2 颗粒-壁面作用分析 | 第114-115页 |
5.4.3 输送压降特性分析 | 第115-118页 |
5.5 流型转变图的建立 | 第118-120页 |
5.5.1 基于声能量的流型转变图 | 第118-119页 |
5.5.2 基于静电信号的流型转变图 | 第119-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基于颗粒-壁面作用检测的密相柱塞流研究 | 第124-142页 |
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4-125页 |
6.2 单柱塞实验中的不稳定现象 | 第125-132页 |
6.2.1 实验部分 | 第125-126页 |
6.2.2 管道压降的变化 | 第126-128页 |
6.2.3 检测段管道压降和声能量的变化 | 第128-130页 |
6.2.4 柱塞颗粒的运动特性 | 第130-132页 |
6.3 柱塞流输送的不稳定现象 | 第132-135页 |
6.3.1 柱塞流输送中颗粒的运动特性 | 第132-133页 |
6.3.2 柱塞流压降的预测 | 第133-135页 |
6.4 柱塞流输送的声能量模型 | 第135-139页 |
6.4.1 模型假设 | 第135-136页 |
6.4.2 模型推导 | 第136-1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2页 |
第七章 工业高压粉煤密相输送过程研究 | 第142-176页 |
7.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2-143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43-144页 |
7.3 粉煤密相输送过程的多尺度现象 | 第144-156页 |
7.3.1 声发射信号多尺度分解原则 | 第144-148页 |
7.3.2 密相输送声发射信号的多尺度特征 | 第148-155页 |
7.3.3 密相输送颗粒运动特征 | 第155-156页 |
7.4 粉煤密相输送的稳定性研究 | 第156-165页 |
7.4.1 最小输送速度的确定 | 第156-158页 |
7.4.2 输送稳定性与流型的识别 | 第158-161页 |
7.4.3 粉煤密相输送不稳定的原因 | 第161-165页 |
7.5 粉煤质量流量的声发射检测 | 第165-171页 |
7.5.1 声发射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165-170页 |
7.5.2 声发射检测模型的检验 | 第170-17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6-182页 |
8.1 结论 | 第176-181页 |
8.2 展望 | 第181-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182-183页 |
博士期间撰写论文及专利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