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的创制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1页
    1.1 赖草属植物的研究第14页
        1.1.1 植物学分类与分布第14页
        1.1.2 生物学特性第14页
        1.1.3 优异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第14页
    1.2 小麦远缘杂交第14-17页
        1.2.1 小麦的近缘种属第14-15页
        1.2.2 外源遗传物质的转移第15-17页
    1.3 普通小麦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第17-26页
        1.3.1 形态学标记第17页
        1.3.2 细胞学鉴定第17-19页
        1.3.3 原位杂交 (包括GISH和FISH)第19-24页
        1.3.4 生化标记第24-25页
        1.3.5 分子标记第25-26页
    1.4 滨麦研究进展第26-29页
        1.4.1 植物学特性第26页
        1.4.2 染色体组研究第26-27页
        1.4.3 滨麦与小麦的杂交研究第27-29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9-31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滨麦染色体核型分析第31-39页
    2.1 供试材料第31页
    2.2 试验方法第31-34页
        2.2.1 田间取材与处理(根)第31页
        2.2.2 根尖染色体制片及观察第31页
        2.2.3 核型分析及模式图绘制第31-32页
        2.2.4 植物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与纯化(改良的CTAB法)第32-33页
        2.2.5 SSR/EST标记分析第33-3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2.3.1 滨麦染色体核型分析第34-36页
        2.3.2 染色体形态观察第36页
        2.3.3 染色体组可能供体种的初步分析第36-37页
    2.4 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普通小麦-滨麦三个多重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第39-54页
    3.1 供试材料第39页
    3.2 试验方法第39-43页
        3.2.1 细胞学观察第39-40页
        3.2.2 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 分析第40-42页
        3.2.3 分子标记分析第42页
        3.2.4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第42页
        3.2.5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第42-4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3-52页
        3.3.1 三个不同衍生系M47/ M51/ M42的细胞学特征第43-46页
        3.3.2 M47/ M51/ M42的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第46-48页
        3.3.3 M47/ M51/ M42外源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分析第48-50页
        3.3.4 M47/ M51/ M42成株期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鉴定第50-52页
    3.4 讨论第52-54页
        3.4.1 M47/ M51/ M42中外源染色体的来源第52页
        3.4.2 M47/ M51/ M42抗病性来源分析第52-54页
第四章 普通小麦-滨麦Lm第54-65页
    4.1 供试材料第54页
    4.2 试验方法第54-56页
        4.2.1 细胞学观察第54页
        4.2.2 GISH鉴定第54-55页
        4.2.3 分子标记 (EST/PLUG) 分析第55页
        4.2.4 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第55-56页
        4.2.5 农艺性状和成株期条锈病调查第5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6-64页
        4.3.1 衍生系M1102811-5 的细胞学观察第56-57页
        4.3.2 衍生系M1102811-5 的GISH鉴定第57-58页
        4.3.3 衍生系M1102811-5 的标记分析第58-61页
        4.3.4 衍生系的农艺性状及抗病性调查第61-63页
        4.3.5 M1102811-5 的醇溶蛋白分析第63-64页
    4.4 讨论第64-65页
第五章 普通小麦-滨麦Lm第65-84页
    5.1 供试材料第65页
    5.2 试验方法第65-67页
        5.2.1 细胞学观察第65页
        5.2.2 GISH鉴定第65-66页
        5.2.3 FISH-GISH技术第66-67页
        5.2.4 EST标记分析第67页
        5.2.5 PLUG标记分析第67页
        5.2.6 农艺性状和成株期条锈病调查第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81页
        5.3.1 衍生系M11003311210的细胞遗传学鉴定第67-73页
        5.3.2 衍生系M1100331158 的细胞遗传学鉴定第73-81页
    5.4 讨论第81-84页
第六章 普通小麦-滨麦抗条锈病双单体附加系遗传学分析第84-93页
    6.1 供试材料第84页
    6.2 试验方法第84-85页
        6.2.1 细胞学观察第84页
        6.2.2 顺序FISH-GISH技术第84页
        6.2.3 分子标记分析 (EST/PLUG)第84-85页
        6.2.4 农艺性状和成株期条锈病调查第8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5-91页
        6.3.1 双单体附加系材料的鉴定第85页
        6.3.2 双单体附加系自交后代材料的细胞学观察第85-86页
        6.3.3 双单体附加系后代材料的FISH-GISH鉴定第86-87页
        6.3.4 双单体附加系及其自交后代材料的分子标记分析第87-90页
        6.3.5 双单体附加系自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鉴定第90-91页
    6.4 讨论第91-93页
        6.4.1 双单体附加系及其自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分析第91-92页
        6.4.2 抗病性来源分析第92-93页
全文总结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基因组三倍化事件对芸薹族MIRNA和CNSs进化的影响
下一篇: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与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