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9-10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0-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关于FMEA分析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2.2 关于信息熵的文献综述 | 第15页 |
2.3 关于人因失误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4 关于矫直机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3.1 FMEA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3.1.1 FMEA的概念 | 第18-20页 |
3.1.2 FMEA 的通用实施步骤 | 第20-22页 |
3.1.3 FMEA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 第22-23页 |
3.1.4 传统FMEA存在的缺点 | 第23页 |
3.2 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3.3 信息熵理论基础 | 第25页 |
3.4 人因失误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后的FMEA对三合一矫直设备研究 | 第28-44页 |
4.1 研究对象介绍及关键问题简述 | 第28-31页 |
4.1.1 三合一矫直设备介绍 | 第28-30页 |
4.1.2 三合一矫直设备FMEA研究中的系统边界问题 | 第30页 |
4.1.3 三合一矫直设备故障模式与故障原因、故障影响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4.2 三合一矫直机设备中故障模式、故障原因的确定 | 第31-35页 |
4.2.1 三合一矫直机设备的可靠性框图与故障树图 | 第31-33页 |
4.2.2 三合一矫直机设备的故障模式与故障原因 | 第33-35页 |
4.3 原始数据及其处理 | 第35-38页 |
4.3.1 故障模式频率的量化 | 第35-36页 |
4.3.2 故障模式可检测性及其严重性的量化 | 第36-38页 |
4.4 引入信息熵确定权重 | 第38页 |
4.5 计算RPN数值并排序 | 第38-40页 |
4.6 三合一矫直机设备FMEA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4.6.1 人为操作失误 | 第40-41页 |
4.6.2 硬件类故障 | 第41-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三合一矫直设备IFMEA分析改善措施 | 第44-50页 |
5.1 人为操作失误的改善措施 | 第44-46页 |
5.1.1 主观原因失误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 第44页 |
5.1.2 组织管理类人为失误改善措施和建议 | 第44-45页 |
5.1.3 设备因素类人为失误改善措施和建议 | 第45-46页 |
5.2 硬件类故障风险的改善措施 | 第46-47页 |
5.2.1 采购元件类 | 第46页 |
5.2.2 外部原因类 | 第46-47页 |
5.2.3 设备自身因素 | 第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0-52页 |
6.1 总结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