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导论 | 第18-28页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四、概念界定及相关问题说明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经济政策和东北沿边地区概述 | 第28-58页 |
第一节 民族经济政策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 第28-32页 |
一、民族经济政策的概念 | 第28-29页 |
二、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32-37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32-34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37-46页 |
一、进一步深化以转移支付为主的民族财政政策 | 第38-40页 |
二、进一步调整边境贸易政策 | 第40-41页 |
三、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政策 | 第41-42页 |
四、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第42-43页 |
五、全面落实“兴边富民行动” | 第43-44页 |
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 | 第44-46页 |
七、实施鼓励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开发区的政策 | 第46页 |
第四节 东北沿边地区基本概况 | 第46-58页 |
一、东北沿边地区自然、地理、行政及民族分布概况 | 第47-49页 |
二、东北沿边经济发展现状 | 第49-53页 |
三、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发展经济的优势 | 第53-58页 |
第二章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经济政策对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58-82页 |
第一节 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经济政策与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8-60页 |
一、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58-59页 |
二、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经济政策与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民族财政政策促使东北沿边地区财政能力增强 | 第60-65页 |
一、民族财政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财政能力的路径 | 第60-62页 |
二、民族财政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财政能力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62-65页 |
第三节 民族优惠利率政策促使东北沿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 第65-68页 |
一、民族优惠利率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路径 | 第65-66页 |
二、民族优惠利率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66-68页 |
第四节 边境贸易政策促使东北沿边地区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 第68-72页 |
一、边境贸易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边境贸易发展的路径 | 第69页 |
二、边境贸易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边境贸易发展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69-72页 |
第五节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促进了东北沿边地区中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 第72-74页 |
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中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路径 | 第72-73页 |
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影响东北沿边地区中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第六节 兴边富民行动促使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增速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74-82页 |
一、兴边富民行动影响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 | 第75-76页 |
二、兴边富民行动影响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76-82页 |
第三章 新世纪新阶段东北沿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珲春市发展为例 | 第82-102页 |
第一节 影响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 | 第82-90页 |
一、地缘政治对经济稳定发展有制约 | 第82-85页 |
二、生态保护短期内对资源型产业有冲击 | 第85-87页 |
三、民族问题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影响 | 第87-89页 |
四、观念意识落后对地区企业发展有阻碍 | 第89-90页 |
第二节 东北沿边经济发展中经济因素的影响问题 | 第90-102页 |
一、边境贸易质量、结构、规模等问题 | 第90-93页 |
二、口岸建设不完善、运行不稳定、开发不均衡等问题 | 第93-95页 |
三、地理环境障碍、基础条件落后导致投资成本高昂等问题 | 第95-96页 |
四、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及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 | 第96-98页 |
五、与腹地、毗邻地区的区域合作不强、互动发展不足等问题 | 第98-102页 |
第四章 新世纪新阶段东北沿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102-125页 |
第一节 非经济因素方面的对策 | 第103-109页 |
一、贯彻民族政策,促进和谐 | 第103-105页 |
二、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拓展合作 | 第105-106页 |
三、加强教育与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 | 第106-108页 |
四、防止人口流失,“强民固边”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经济方面的对策 | 第109-115页 |
一、加强区域合作,活跃边境贸易 | 第109-111页 |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东北沿边地区的各项建设 | 第111-113页 |
三、完善产业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战略上的调整 | 第115-125页 |
一、以边境地区为依托,深化区域合作与内联互动 | 第115-118页 |
二、以边境贸易为基础,推动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第118-120页 |
三、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大力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 第120-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