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简单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逆向选择理论 | 第17-18页 |
·道德风险理论 | 第18-19页 |
·权利寻租理论 | 第19-20页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体系 | 第23-32页 |
·房地产信贷的概念 | 第23-24页 |
·房地产开发贷款 | 第23页 |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 第23-24页 |
·房地产信贷操作流程 | 第24-27页 |
·申请受理 | 第24-25页 |
·调查评价 | 第25页 |
·审查审批 | 第25-26页 |
·贷款发放 | 第26页 |
·贷后管理 | 第26-27页 |
·房地产信贷管理体系 | 第27-32页 |
·组织体系 | 第27-28页 |
·制度体系 | 第28-29页 |
·操作体系 | 第29-30页 |
·监控体系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类型及成因分析 | 第32-50页 |
·信贷风险的基本形式 | 第32-35页 |
·信用风险 | 第32-33页 |
·市场风险 | 第33页 |
·操作风险 | 第33-34页 |
·三大风险的区别 | 第34-35页 |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 | 第35-46页 |
·来源于借款人(购房者)的信用风险 | 第35-36页 |
·来源于抵押物方面的风险 | 第36-38页 |
·来源于中介机构的风险 | 第38-39页 |
·来源于开发商的风险 | 第39-40页 |
·来源于银行内部的风险 | 第40-42页 |
·来源于外部宏观环境的风险 | 第42-46页 |
·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转化 | 第46页 |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突出问题——“假按揭” | 第46-50页 |
·假按揭的主要特征 | 第46-47页 |
·假按揭的操作流程 | 第47-49页 |
·假按揭的利益链条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50-58页 |
·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外部信息不对称 | 第50-53页 |
·商业银行行际间 | 第50-51页 |
·商业银行与中介评审机构之间 | 第51-52页 |
·商业银行与借款者(企业、个人)之间 | 第52-53页 |
·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内部信息不对称 | 第53-58页 |
·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 | 第53-54页 |
·商业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 | 第54-56页 |
·行内同级各个部门之间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与建议 | 第58-66页 |
·对借款人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58-59页 |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 | 第58页 |
·注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 第58-59页 |
·对开发商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59-60页 |
·拓宽开发企业融资渠道,防止从银行过度融资 | 第59页 |
·分拆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 | 第59页 |
·建立房地产贷款封闭运行制度 | 第59-60页 |
·对中介机构的管理 | 第60页 |
·对抵押物的管理 | 第60-61页 |
·完善信贷决策系统,确保抵押有效性 | 第60-61页 |
·完善抵押物管理措施,控制抵押变现率 | 第61页 |
·对银行自身操作的管理规范 | 第61-64页 |
·强化风险责任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61-62页 |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规避道德风险 | 第62页 |
·提高房地产信贷的认识 | 第62页 |
·坚持流程银行改革和前中后台分离,强化信贷决策的独立性 | 第62-63页 |
·各阶段流程须遵循的原则与风险控制点 | 第63-64页 |
·对政府行为的监管规范 | 第64-66页 |
·规范政府行为,改变政绩观 | 第64页 |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64-65页 |
·建立政府住房抵押担保制度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