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特殊岩类储层成因及综合预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2 研究区特殊岩类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研究区特殊岩类研究存在的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完成工作量和主要结论 | 第17-20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9页 |
1.4.2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5页 |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23-24页 |
2.3 研究区沉积演化特征 | 第24页 |
2.4 研究区火山发育特征 | 第24-25页 |
第3章 特殊岩类的分类及分布 | 第25-45页 |
3.1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3.1.1 岩心观察 | 第26页 |
3.1.2 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 | 第26-27页 |
3.1.3 阴极发光 | 第27页 |
3.1.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7页 |
3.1.5 X-衍射分析 | 第27-28页 |
3.2 特殊岩类的分类 | 第28-34页 |
3.2.1 云质泥岩 | 第28-33页 |
3.2.2 云质砂岩 | 第33页 |
3.2.3 钙质砂、砾岩 | 第33-34页 |
3.3 云质岩分布规律 | 第34-45页 |
3.3.1 平面分布规律 | 第34-43页 |
3.3.2 垂向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第4章 特殊岩类储层特征 | 第45-59页 |
4.1 云质岩储层物性特征 | 第45-53页 |
4.1.1 云质泥岩 | 第45-51页 |
4.1.2 云质砂岩 | 第51-53页 |
4.2 云质岩储集空间类型 | 第53-55页 |
4.2.1 云质泥岩 | 第53-54页 |
4.2.2 云质砂岩 | 第54-55页 |
4.3 储集空间分布 | 第55页 |
4.4 云质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55-59页 |
第5章 特殊岩类成岩作用 | 第59-69页 |
5.1 云质泥岩 | 第59-64页 |
5.1.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59-60页 |
5.1.2 成岩作用期次分析 | 第60-64页 |
5.1.3 成岩序列 | 第64页 |
5.2 云质砂岩 | 第64-66页 |
5.2.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64-66页 |
5.2.2 成岩序列 | 第66页 |
5.3 钙质砂、砾岩 | 第66-69页 |
5.3.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66-67页 |
5.3.2 成岩作用序列 | 第67-69页 |
第6章 特殊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 第69-78页 |
6.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9-74页 |
6.1.1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原理 | 第69-70页 |
6.1.2 样品测试与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6.1.3 分析结果讨论 | 第71-74页 |
6.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4-77页 |
6.2.1 微量元素分析原理 | 第74页 |
6.2.2 样品测试 | 第74-75页 |
6.2.3 分析结果讨论 | 第75-77页 |
6.3 沉积成岩环境总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特殊岩类成因机制及有利储层预测 | 第78-86页 |
7.1 云质泥岩成因机制 | 第78-82页 |
7.1.1 岩石学证据 | 第79-82页 |
7.1.2 地球化学证据 | 第82页 |
7.2 云质砂岩和钙质砂、砾岩成因机制 | 第82-83页 |
7.3 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预测 | 第83-86页 |
第8章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图版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