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Ⅰ号坡折带与10号构造带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控藏作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9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4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主要工作量和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2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7页 |
2.2 勘探历程与现状 | 第17-18页 |
2.3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2页 |
2.3.1 构造及断裂特征 | 第18-19页 |
2.3.2 沉积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2.3.3 烃源岩特征 | 第20-21页 |
2.3.4 储盖组合特征 | 第21-22页 |
第3章 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 | 第22-27页 |
3.1 油气藏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3.1.1 平面上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3.1.2 纵向上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3.2 油气显示与产能特征 | 第25-27页 |
3.2.1 构造带含油气性差异 | 第25页 |
3.2.2 单井含油气性差异 | 第25-27页 |
第4章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特征 | 第27-55页 |
4.1 岩性与沉积相特征 | 第27-36页 |
4.1.1 岩性特征 | 第27-30页 |
4.1.2 沉积相类型 | 第30-36页 |
4.1.3 两个构造带岩性与沉积相分布差异性小结 | 第36页 |
4.2 岩溶相带特征 | 第36-44页 |
4.2.1 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岩溶剥蚀量恢复 | 第36-38页 |
4.2.2 岩溶相带平面特征 | 第38-39页 |
4.2.3 岩溶相带剖面特征 | 第39-40页 |
4.2.4 不同岩溶古地貌的岩溶特征 | 第40-44页 |
4.2.5 两个构造带岩溶相带特征差异性小结 | 第44页 |
4.3 孔洞缝分布特征 | 第44-50页 |
4.3.1 洞穴特征 | 第44-45页 |
4.3.2 孔洞特征 | 第45-48页 |
4.3.3 裂缝特征 | 第48-49页 |
4.3.4 孔洞缝系统平面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4.3.5 两个构造带孔洞缝分布差异性小结 | 第50页 |
4.4 储层类型及物性分布特征 | 第50-55页 |
4.4.1 储层类型及分布差异 | 第50-51页 |
4.4.2 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4.4.3 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 | 第52-53页 |
4.4.4 物性与深度关系 | 第53-54页 |
4.4.5 两个构造带储层类型与物性差异性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塔中地区奥陶系断裂特征 | 第55-71页 |
5.1 断裂的基本特征 | 第55-59页 |
5.1.1 塔中Ⅰ号断裂 | 第55页 |
5.1.2 塔中10号断裂 | 第55-57页 |
5.1.3 塔中走滑断裂 | 第57-59页 |
5.2 断层平面剖面形态及构造样式 | 第59-66页 |
5.2.1 塔中Ⅰ号断裂和10号断裂断层剖面形态 | 第59-61页 |
5.2.2 塔中走滑断裂的平面及剖面形态 | 第61-66页 |
5.2.3 断层的构造样式 | 第66页 |
5.3 断层的分段性 | 第66-68页 |
5.4 断层的沟通性 | 第68-70页 |
5.4.1 地层水性质证据 | 第68-69页 |
5.4.2 地化剖面证据 | 第69-70页 |
5.5 构造带断层差异性对比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储层与断裂控藏作用 | 第71-83页 |
6.1 储层控藏作用 | 第71-76页 |
6.1.1 沉积相控藏作用 | 第71-73页 |
6.1.2 岩溶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73-74页 |
6.1.3 孔洞缝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74-75页 |
6.1.4 储层物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75-76页 |
6.1.5 储层控藏作用小结 | 第76页 |
6.2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76-83页 |
6.2.1 塔中Ⅰ号断裂 | 第76-79页 |
6.2.2 塔中10号断裂 | 第79页 |
6.2.3 走滑断裂 | 第79-82页 |
6.2.4 断裂控藏作用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