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文献述评第16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论文框架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8-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页
        1.4.2 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理论基础第19-31页
    2.1 影子银行兴起的根源及其运行特征第19-22页
        2.1.1 影子银行兴起的根源第19-21页
        2.1.2 影子银行的界定第21-22页
        2.1.3 影子银行的运行特征第22页
    2.2 信用创造理论第22-26页
        2.2.1 早期的信用创造论第23-24页
        2.2.2 现代的信用创造机制第24-26页
    2.3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第26-31页
第三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分析第31-41页
    3.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分类第31-32页
    3.2 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第32-38页
        3.2.1 委托贷款类业务的信用创造第35-37页
        3.2.2 票据类业务的信用创造第37-38页
    3.3 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第38-41页
第四章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实证分析第41-52页
    4.1 实证方法第41-43页
        4.1.1 ADF检验第41-42页
        4.1.2 VAR模型第42页
        4.1.3 协整检验第42-43页
    4.2 指标描述第43-44页
    4.3 实证检验第44-51页
        4.3.1 数据的稳定性检验第44-45页
        4.3.2 协整检验第45-48页
        4.3.3 脉冲响应分析第48-51页
    4.4 实证结论及分析第51-52页
第五章 政策建议第52-58页
    5.1 统一影子银行的分类与规模监控第52-53页
        5.1.1 分类集中统一第52-53页
        5.1.2 规模监控平台化第53页
    5.2 合理监管影子银行第53-54页
        5.2.1 改革监管格局第53-54页
        5.2.2 加快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第54页
        5.2.3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第54页
    5.3 调整货币供应量计量框架第54-56页
    5.4 正确引导影子银行发展第56-58页
        5.4.1 理性对待影子银行体系第56页
        5.4.2 鼓励金融市场创新第56-57页
        5.4.3 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力第57-58页
结论与展望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5-66页
附录B 2011 年-2015 年宏观经济指标的原始数值第66-68页
附录C 社会融资规模中委托贷款等指标的原始数值第68-70页
文献综述报告第70-79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详细摘要第79-88页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第88-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1与T+0交易制度市场质量的比较分析--基于上证A股、上证B股指数市场记录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DN银行公司信贷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