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9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9-10页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编组站技术设备运用的协调 | 第11-14页 |
2.1 技术设备的运用 | 第11-12页 |
2.1.1 到达场线路的固定使用 | 第11页 |
2.1.2 编组场线路的固定使用 | 第11页 |
2.1.3 调车区域的划分 | 第11-12页 |
2.2 技术作业与列车运行图的配合 | 第12-13页 |
2.2.1 列车到达和出发作业与运行图的配合 | 第12页 |
2.2.2 解体和编组作业与运行图的配合 | 第12-1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3 包头西站作业组织特征分析 | 第14-32页 |
3.1 包头西站简介 | 第14-15页 |
3.2 列车编组计划规定的任务 | 第15-17页 |
3.2.1 技术直达列车 | 第15页 |
3.2.2 自编始发列车 | 第15-17页 |
3.3 包头西编组站的技术状况 | 第17-24页 |
3.3.1 车站各车场分工情况 | 第17-18页 |
3.3.2 车站各车场线路使用情况 | 第18-23页 |
3.3.3 牵出线和驼峰情况 | 第23-24页 |
3.4 包头西站的工作量和区段行车量 | 第24-26页 |
3.5 包头西站到发车流量及其特征分析 | 第26-31页 |
3.5.1 各方向接入的车流及其分别占接入车流总数的比重 | 第26-27页 |
3.5.2 每一方向接入的去向别重车和车种别空车数比重 | 第27-28页 |
3.5.3 每一方向接入的去向别重车流和无调和有调中转所占的比重 | 第28-30页 |
3.5.4 向各方向发出的车流及其分别占发出车流总数比重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包头西编组站改编及其通过能力查定 | 第32-59页 |
4.1 驼峰解体能力及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32-47页 |
4.1.1 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4.1.2 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 | 第33-36页 |
4.1.3 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4.1.4 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利用率的计算 | 第37-47页 |
4.2 牵出线改编能力及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47-58页 |
4.2.1 牵出线改编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2 调车场尾部牵出线编组能力的计算 | 第48-52页 |
4.2.3 确定各车场到发线的固定使用方案 | 第52-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包头西站扩能的技术组织措施分析 | 第59-68页 |
5.1 包头西编组站最终能力汇总 | 第59-65页 |
5.1.1 车站能力分析 | 第59-64页 |
5.1.2 包头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4-65页 |
5.2 扩大能力的技术组织、措施和改扩建的建议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