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相关专著综述 | 第8-9页 |
1.2.2 相关论文综述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钱学森之问”与“钱学森之答” | 第14-17页 |
2.1“钱学森之问”的提出 | 第14-15页 |
2.2“钱学森之问”的解读 | 第15页 |
2.3“钱学森之答”——钱学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 | 第15-17页 |
第3章 优质的教育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 第17-25页 |
3.1 家庭的智慧启蒙教育 | 第17-19页 |
3.1.1 言传身教 | 第17-18页 |
3.1.2 因势利导 | 第18-19页 |
3.2 学校的创新理念教育 | 第19-23页 |
3.2.1 创新: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 第19-20页 |
3.2.2 创新:要“想别人没想,说别人没说” | 第20-21页 |
3.2.3 创新:要民主讨论,汇聚集体智慧 | 第21-23页 |
3.3 教师的智力启发式教育 | 第23-25页 |
3.3.1 倡导智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第23-24页 |
3.3.2 释放老师个性,做讲堂上的“演员” | 第24-25页 |
第4章 科学的培养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 第25-34页 |
4.1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第25-27页 |
4.1.1 注重实践,遵循规律 | 第25-26页 |
4.1.2 实验、理论平均分配 | 第26页 |
4.1.3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 第26-27页 |
4.2 重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 第27-30页 |
4.2.1 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 第28-29页 |
4.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 第29-30页 |
4.3 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 第30-31页 |
4.3.1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育工作 | 第30-31页 |
4.3.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技术研究 | 第31页 |
4.4 重视“通才”培养模式的运用 | 第31-34页 |
4.4.1 打通学科界限 | 第32-33页 |
4.4.2 实现人机结合 | 第33-34页 |
第5章 具备科学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 | 第34-37页 |
5.1 实事求是精神 | 第34-35页 |
5.2 团队合作精神 | 第35页 |
5.3“三严”精神 | 第35-3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