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4页 |
1.1 手性三元碳环核苷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手性三元碳环核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构建碱基 | 第9-10页 |
1.2.2 亲核取代反应 | 第10-14页 |
1.3 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4-34页 |
1.3.1 Cu(Ⅰ, Ⅱ)催化体系 | 第14-17页 |
1.3.2 Co(Ⅱ)催化体系 | 第17-19页 |
1.3.3 Au(Ⅰ)催化体系 | 第19-20页 |
1.3.4 Rh催化体系 | 第20-25页 |
1.3.5 Ru(Ⅱ)催化体系 | 第25-27页 |
1.3.6 Ⅰr催化体系 | 第27-29页 |
1.3.7 Fe(Ⅱ)催化体系 | 第29-30页 |
1.3.8 硼酸催化体系 | 第30页 |
1.3.9 Hg(Ⅱ)催化体系 | 第30-31页 |
1.3.10 Ag(Ⅰ)催化体系 | 第31页 |
1.3.11 Os(Ⅳ)催化体系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课题的设计和提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仪器、药品与试剂 | 第36-40页 |
3.1 仪器 | 第36页 |
3.2 药品与试剂 | 第36-40页 |
第四章 钌催化分子内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合成手性三元嘌呤碳环核苷 | 第40-76页 |
4.1 配体的合成 | 第40-41页 |
4.2 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 第41-46页 |
4.2.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41-42页 |
4.2.2 溶剂的筛选 | 第42-43页 |
4.2.3 反应时间、温度和催化剂量的筛选 | 第43-44页 |
4.2.4 对季碳手性中心的条件优化 | 第44-46页 |
4.3 底物的扩展 | 第46-47页 |
4.3.1 不同 α-碱基嘌呤分子内重氮的环丙烷化反应 | 第46-47页 |
4.3.2 不同重氮嘌呤的环丙烷化反应 | 第47页 |
4.4 产物的衍生 | 第47-49页 |
4.5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49页 |
4.6 实验合成 | 第49-74页 |
4.6.1 原料的合成 | 第49-59页 |
4.6.2 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的步骤 | 第59-60页 |
4.6.3 产物衍生 | 第60-74页 |
4.7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59-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