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微结构特征及相关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性能及形成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性能 | 第14-15页 |
1.3.2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形成机理 | 第15-16页 |
1.4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对轻集料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强度 | 第16-17页 |
1.4.2 体积稳定性 | 第17页 |
1.4.3 耐久性能 | 第17-18页 |
1.5 轻集料混凝土界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轻集料种类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界面区形成的影响 | 第21-32页 |
2.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1.1 原材料 | 第21-22页 |
2.1.2 试件成型与制备 | 第2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 轻集料种类对界面区水泥石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 轻集料种类对界面区微结构的影响 | 第25-30页 |
2.3.1 界面区形貌 | 第25-26页 |
2.3.2 界面区水泥石C-S-H微结构 | 第26-29页 |
2.3.3 界面区水化产物组成 | 第29-30页 |
2.4 不同种类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形成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水灰比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界面区形成的影响 | 第32-40页 |
3.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2页 |
3.1.1 原材料 | 第32页 |
3.1.2 试件成型与制备 | 第32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3.2 水灰比对界面区水泥石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水灰比对界面区微结构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1 界面区形貌 | 第34-35页 |
3.3.2 界面区水泥石C-S-H微结构 | 第35-37页 |
3.3.3 界面区水化产物组成 | 第37-38页 |
3.4 不同水灰比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形成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胶凝组分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界面区形成的影响 | 第40-49页 |
4.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4.1.1 原材料 | 第40页 |
4.1.2 试件成型与制备 | 第40-41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4.2 胶凝组分对界面区水泥石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 胶凝材料对界面区微结构的影响 | 第43-47页 |
4.3.1 界面区形貌 | 第43-44页 |
4.3.2 界面区C-S-H微结构 | 第44-46页 |
4.3.3 界面区水化产物组成 | 第46-47页 |
4.4 不同胶凝组分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形成机理分析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49-58页 |
5.1 试件成型与试样制备 | 第49-52页 |
5.1.1 原材料 | 第49-50页 |
5.1.2 试件成型与制备 | 第50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5.2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1 抗压强度 | 第52-53页 |
5.2.2 抗折、劈裂抗拉强度 | 第53页 |
5.3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5.3.1 抗冻性能 | 第53-54页 |
5.3.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第54-55页 |
5.3.3 抗硫酸盐侵蚀 | 第55-56页 |
5.4 轻集料-水泥石界面区对轻集料高强混凝土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