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农村学习型社区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农村学习型社区的模式与实践研究 | 第16-19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农村学习型社区及其模式 | 第21-28页 |
2.1 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 第21-23页 |
2.1.1 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农村学习型社区的特征 | 第21-23页 |
2.2 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3页 |
2.2.2 生活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交往行为理论 | 第24页 |
2.3 农村学习型社区的模式 | 第24-28页 |
2.3.1 农村学习型社区模式的定义 | 第24-25页 |
2.3.2 农村学习型社区模式划分的依据 | 第25-28页 |
第3章 政府主导模式的农村学习型社区 | 第28-35页 |
3.1 政府主导模式的内涵与主要作用 | 第28-29页 |
3.1.1 政府主导模式的内涵 | 第28页 |
3.1.2 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作用 | 第28-29页 |
3.2 政府主导模式的运行机制:基于案例的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以政府为主体的领导机制 | 第30-31页 |
3.2.2 资金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 第31页 |
3.2.3 学习场地设施 | 第31-32页 |
3.3 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 第32-33页 |
3.3.1 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势 | 第32-33页 |
3.3.2 政府主导模式的局限 | 第33页 |
3.4 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践建议 | 第33-35页 |
3.4.1 加大对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投入 | 第33-34页 |
3.4.2 政府进行适当的放权与分权 | 第34页 |
3.4.3 重视农村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内核 | 第34-35页 |
第4章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农村学习型社区 | 第35-43页 |
4.1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内涵与主要作用 | 第35-36页 |
4.1.1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内涵 | 第35页 |
4.1.2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主要作用 | 第35-36页 |
4.2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基于案例的分析 | 第36-38页 |
4.2.1 方对话的领导机制 | 第37-38页 |
4.2.2 经费来源相对广泛 | 第38页 |
4.2.3 方合作的学习形式 | 第38页 |
4.3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 第38-40页 |
4.3.1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优势 | 第38-39页 |
4.3.2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局限 | 第39-40页 |
4.4 学校—社区合作模式的实践建议 | 第40-43页 |
4.4.1 联结整合学校与社区的资源 | 第40-41页 |
4.4.2 实行学校与社区的统一领导:一长制 | 第41页 |
4.4.3 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保障体系 | 第41-43页 |
第5章 社会生长模式的农村学习型社区 | 第43-50页 |
5.1 社会生长模式的内涵与主要作用 | 第43-44页 |
5.1.1 社会生长模式的内涵 | 第43页 |
5.1.2 社会生长模式的主要作用 | 第43-44页 |
5.2 社会生长模式的运行机制:基于案例的分析 | 第44-46页 |
5.2.1 多重主体的参与机制 | 第45-46页 |
5.2.2 经费来源最为广泛 | 第46页 |
5.2.3 学习场地设施 | 第46页 |
5.3 社会生长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 第46-48页 |
5.3.1 社会生长模式的优势 | 第46-47页 |
5.3.2 社会生长模式的局限 | 第47-48页 |
5.4 社会生长模式的实践建议 | 第48-50页 |
5.4.1 加强对社区子系统的管理与规范 | 第48-49页 |
5.4.2 保护各个子系统参与的积极性 | 第49页 |
5.4.3 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