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激光调控组装贵金属纳米颗粒阵列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贵金属纳米颗粒阵列结构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SERS活性基底方面的应用第11-12页
        1.1.2 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第12页
        1.1.3 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第12-14页
        1.1.4 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纳米金属光学性质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制备纳米颗粒阵列结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9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第19-21页
    1.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周期势阱光学模板构建第22-40页
    2.1 周期势阱模板形成机制第22-27页
        2.1.1 激光倏逝波形成及特性第22-25页
        2.1.2 倏逝驻波形成及特性第25-27页
    2.2 周期势阱模板捕获原理第27-35页
        2.2.1 周期势阱中的光场力第28-29页
        2.2.2 一维倏逝驻波场光场力分布的计算与仿真第29-31页
        2.2.3 银纳米颗粒在一维周期势阱中的极化第31页
        2.2.4 二维倏逝驻波场力场分布的计算与仿真第31-35页
        2.2.5 银纳米颗粒在二维周期势阱中的极化第35页
    2.3 银纳米颗粒在倏逝驻波场其它作用力第35-38页
        2.3.1 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第35-37页
        2.3.2 纳米胶体的热力学、动力学稳定性第37-38页
            2.3.2.1 纳米胶体的热力学稳定性第37-38页
            2.3.2.2 纳米胶体的动力学稳定性第38页
        2.3.3 范德瓦耳斯力第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光学模板法制备金属纳米颗粒阵列结构第40-56页
    3.1 Ag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制备第40-48页
        3.1.1 一维周期势阱光学模板的设计与搭建第41页
        3.1.2 制备步骤第41-42页
        3.1.3 银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表征与分析第42-44页
        3.1.4 影响银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制备的因素第44-48页
            3.1.4.1 功率密度对银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制备的影响第44-46页
            3.1.4.2 光照时间不同对银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制备的影响第46-48页
    3.2 Ag纳米颗粒四方点阵结构制备第48-50页
        3.2.1 二维周期势阱光学模板设计与搭建第48-49页
        3.2.2 银纳米颗粒四方点阵列结构表征与分析第49-50页
    3.3 Au-Ag双元合金颗粒阵列结构化学置换法制备第50-55页
        3.3.1 Ag-Au双元合金置换反应制备机理第51页
        3.3.2 Ag-Au双元合金颗粒结构制备第51-54页
        3.3.3 Ag-Au双元合金颗粒结构EDS分析第54-55页
    3.4 本章总结第55-56页
第四章 金属纳米颗粒阵列结构光学特性研究第56-68页
    4.1 Ag纳米颗粒阵列结构偏振拉曼光谱测试第56-63页
        4.1.1 偏振拉曼散射光谱第56-57页
        4.1.2 Ag纳米颗粒线阵列偏振拉曼散射光谱测试第57-60页
            4.1.2.1 不同实验条件下纳米颗粒线阵列拉曼散射光谱测试第57-59页
            4.1.2.2 退火后Ag纳米线阵列结构的拉曼散射光谱测试第59-60页
        4.1.3 Ag纳米颗粒四方点阵偏振拉曼散射光谱测试第60-61页
        4.1.4 Ag-Au双元合金颗粒结构的偏振拉曼散射光谱测试第61-63页
    4.2 Ag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其它光学特性第63-66页
        4.2.1 光栅的色散特性第63-64页
        4.2.2 Ag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散射谱测试第64-66页
        4.2.3 Ag纳米颗粒线性阵列结构反射谱测试第66页
    4.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68页
    5.2 后续工作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镍基合金衬底上制备C轴取向AlN薄膜研究
下一篇:双钙钛矿结构稀土镍锰氧化物超晶格的多铁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