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1.2试验设计 | 第18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19页 |
1.4 参数计算 | 第19-20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3页 |
2.1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各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各冠层消光系数的影响 | 第23-25页 |
2.4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上部三叶叶倾角和叶绿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2.5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剑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2.6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27-29页 |
2.7 不同行株距配置下水稻基部节间物理性状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 第29-31页 |
2.8 不同行株距配置下水稻穗型因子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 第31-3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3-38页 |
3.1 株行距配置对齐穗期粳稻冠层结构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1 不同株行距配置下齐穗期群体光截获能力分析 | 第33页 |
3.1.2 不同株行距配置下齐穗期光能利用率分析 | 第33-34页 |
3.1.3 株行距配置对齐穗期粳稻冠层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34页 |
3.2 株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1 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水稻抗倒伏性分析 | 第34-36页 |
3.2.2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各穗型水稻穗部性状影响的分析 | 第36页 |
3.2.3 株行距配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36页 |
3.3 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成熟期产量分析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44页 |